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先声观察】教育为城市“立心”

2023-03-11 20:48:2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记者 阳锡叶 吴秀娟 余杏 通讯员 张墨雨

图片

长沙城南,曾经广袤的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座新楼。这里是长沙市天心区。作为长株潭融城中心,10年来,该区城市化发展迅猛,常住人口从10年前的47万,猛增至现在的84万,城区面积更是扩大了数倍。

城市的迅速“生长”,也给当地教育带来了重重挑战:如何满足学位需求?如何快速办好大量新建学校?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如何缓解百姓的教育焦虑?如何协调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与教育规律的“慢”节奏?……

一句话:新时代城市教育改革发展怎么办?

面对这一时代之问,近年来,天心区坚持“立天地之心,为未来育人”,坚持从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角度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亮眼成绩,从过去在长沙排名相对靠后,到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连续三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连续两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的地区典型经验表扬通报,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区等10余项“国字号”荣誉。

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天心区聚焦城市现代化发展,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化推进城市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颇具启示意义的道路。

思想: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展

时间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天心区形成了北部老城区升级发展、中部省府片区高位发展、南部新城区加速发展的格局。城市的高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量增加,加上计生政策的调整,连续10年,该区每年新生以4000人至5000人的速度增长。

由于学校建设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有一段时间,该区入园难、入学难等问题成为家长们的“操心事”。

“一所新学校从报建到投入使用,至少要3年。等到城市发展了,再来建设学校,根本来不及。”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其林举了个例子——

湘府英才小学在2011年开学时,一、二、三年级共有3个班,但只过了几年时间,该校就成了一所“超级学校”。当时,仅一年级就有18个班,有的班级人数达到65人。学校不得不把能用的地方全部用来当教室。

天心区委区政府很快意识到,绝不能再这样被动应对。“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更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强支撑。”天心区委书记吴新伟说,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转换思想、转变观念,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展,实现天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弯道超车”。

如何“弯道超车”?天心区给的答案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学位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首先就是思想大升级。天心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发展,必须教育先行。“把教育用地留足,这是我们定下来的一条铁的原则。”吴新伟说。为此,近年来,天心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分析各片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增长现状和群众入学需求,教育规划先行,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该控必控、该规尽规、该建则建,并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将天心区中小学校专项布局规划纳入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留出空间,确保教育持续满足城市发展和群众入学需求。

采访时,有这样两件事让记者印象深刻。第一件,许桥小学是天心区最偏远的农村小学,毗邻湘潭市,只有158名学生。但天心区在投入3000万元择址新建该校的同时,仍留有约10 000平方米已规未建的教育用地。“宁愿先空着,不能等到未来发展起来后,发现没有教育用地。”张其林告诉记者。

第二件,青园友谊小学所在地原为某央企湖南分公司的宿舍,该地段寸土寸金,公司原打算将其开发,但鉴于周边群众的入学需求很大,天心区经过多番努力,将该地块控规调整为教育用地。学校建成后,有效地缓解了周边入学需求紧张局面,优化了片区的布点。

其次就是硬件大升级。从2013年到2022年,天心区高起点、大手笔推动学校建设项目,共投入50亿元,连续实施了两个“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雅礼书院中学、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明德天心中学等23所学校,扩建雅礼外国语学校、明德启南中学、雅礼融城学校等26所学校,共新增学位69 090个,极大地改变了该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如今,湘府英才小学旁边又建设了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该校招生压力大幅减轻。“随着班额的减少,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越办越好!”湘府英才小学校长杨宗军高兴地说。

到2018年,天心区在湖南省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大班额”现象全面消除。记者了解到,2022年,该区启动新一轮“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53.41亿元,再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1所,新增初中学位19 000个,新增小学学位34 560个。

再次是短板大升级。早些年,天心区教育发展存在两大短板:其一是学前教育,天心区过去只有幼幼幼儿园这一所公办幼儿园,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其二是暮云镇、大托镇自其他县划归天心区后,教育底子薄弱,成了城市教育的“洼地”,城乡差距大。

为补足这两大短板,天心区再次全面发力,以“布局更优化、收费更优惠、管理更规范、保教更优质”为目标,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2018年以来,全区共新建36所公办幼儿园、回收60所楼盘配套幼儿园,回收的配套园全部由区教育局举办为局属公办园,极大地改善了全区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园资源紧缺的现状。目前,该区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占比90%,公办学位数占比55.18%。

针对教育底子薄弱的片区,如暮云、南托、大托等,天心区每年定向为这些片区招聘教师,同步推进暮云片区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暮云片区10所学校和1所幼儿园提质改造项目……短短几年,南部新城片区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实现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

“教育的决策优先研究、资源优先统筹、资金优先保障、问题优先解决!”天心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志军介绍,天心区确保“四个优先”,加强党政统筹、顶层设计,强化督导管理,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建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机制,为天心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到目前为止,该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已经基本实现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好上学”“上好学”的愿望,为天心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样态:从满足“内需”到重视“外需”

新时代的城市教育,需要以什么样的新样态,满足现代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天心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应该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对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树立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的大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伟说。

在这样一种理念指导下,天心区拓宽了改革视野。据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区教科中心主任王雅敏介绍,一方面从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4个方面,立体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性推进“三问三课三题”模式,不断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城市居民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提升居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居民的生存技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天心区更着眼于当代城市教育新需求,推动形成城市教育供给新样态。为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早在2010年,该区就启动了社区教育。目前,该区成立了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区社区学院、14所社区学校和98个社区学习中心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区政府还以人均两元的标准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我们建立了较强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张其林介绍,区教育局配备一名专干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具体业务,各社区学校、社区学校分校都设立一名专干,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全区选聘、招募了专(兼)职社区教育教师2980人、志愿者11 956人,组建社区教育师资库,并有9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表示,愿意参与到社区授课的队伍当中,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

最初天心区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质量不高,市民教育活动更多呈现自发性和随意性。但通过调研发现,该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在发展,除了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自我成长意识强烈的中青年群体成为社区教育涌现出的新型受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更明确、更专业。

为了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天心区于2015年启动“百位名师打造百堂优课”工程,开发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人文艺术等系列主题课程。随着课程的不断丰富,大量的中青年群体加入社区教育学习活动中,新的课程、新的受众给社区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也赋予了新时代社区教育以人为本的新内涵。

“社区教育是城市教育全新的教育形态,它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提升了居民文明素养,实际上,还促进了居民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张其林说。

记者在多个社区学校了解到,家庭教育是天心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区内学校教育的有效助力。怎么处理亲子矛盾成为很多南城社区居民的困惑。社区学校通过调查了解,专门请专家开设了系列主题课程,每次开课都十分火爆,并让不少家长豁然开朗。

“孩子到了六年级,就不喜欢与我交流了,很多事没法沟通,于是我越来越焦虑。”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吴涛与孩子的关系一直很好,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出现不少问题,让她十分困惑。到社区学校听了有关老师的课后,她收获良多。“课程对我非常有帮助,让我了解到怎么跟青春期孩子相处。现在,我尝试着以朋友的思维去与他交流,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据了解,天心区先后创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先行区,并荣获“湖南省优秀社区学院”称号。

图片

内涵: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

新建23所,扩建26所,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见证着天心教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度”,也带来了另一道难题:这些新建校如何迅速办好办优,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百姓心目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优质初中稀缺,曾是天心教育的痛点。过去该区几乎没有一所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品牌的初中学校,导致不少居民跨区“择校”。天心区建好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也正是从区内初中开始。

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2022年第一届毕业生参加中考,“一炮而红”。该校的迅速崛起,正得益于长郡中学的“输血”。

2018年,天心区政府与长郡中学联合创办长郡天心中学(2009年更名为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长郡中学原教育处主任刘虹走马上任,成为这所学校的“掌门人”。满怀干事创业激情的她没想到,一开局便遇了“冷”——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得过且过者大有人在。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支‘火把’,那么我就是‘火柴’,我要做的事情,便是‘点燃’他们。”素来雷厉风行的刘虹没有丝毫怠惰,她希望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将长郡文化融入办学实践,就形成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文化。”该校地理备课组组长宋平这样诠释长郡基因给学校带来的改变。细细算来,宋平是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0年的“老革命”,早在35岁时便评上高级职称。此后,在教学之余,他兼职做起了后勤工作。

变化发生在2018年。刘虹搬着凳子坐在了他教室的后排。熟稔教育教学的刘虹深知,宋平是块教书的好料子。此后的大会小会上,她逢人便夸宋平地理教学的高妙之处,要求他上公开课,并请他指导青年教师。在被看见、被肯定的同时,宋平也不好意思再安于现状,便自告奋勇承担起引领全校地理教学工作的责任。有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学校地理教研组将长沙市优秀教研组、天心区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悉数收入囊中。

宋平的改变,只是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缩影。“终身成长”——这是刘虹常挂在嘴边的几个字。在她看来,无论青年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有向上成长的潜能与空间。她将长郡中学的求实精神与奉献情怀播撒到这片土地上,以教师成长这把“钥匙”开启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大门。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也从低谷时期的3个教学班发展到如今的65个教学班,并在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

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则是天心区与名校合作办学的另一面旗帜。2021年,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建校,校长陈益将湖南师大附中的精神气质融入新建学校之中,并通过师资一体化选拔、教研一体化开展、教学一体化实施、质量一体化监控、资源一体化共享这“五位一体”举措,以高起点、高品位、高品质为目标,让学校一创立便成了优质学校。

自2012年以来,天心区政府启动合作办学模式,与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明德中学等学校相继签订合作协议,将新建学校纳入集团化管理优质发展的“快车道”,以“输血”的方式为天心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合作办学,为天心区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品牌文化,为天心教育特别是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心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喻备说。

如果说“输血”是以借力而为的智慧来助推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那么“造血”则是以自力更生的勇气与魄力培育本土品牌,彻底增强区域教育的内生力量。

早在20世纪90年代,天心区仰天湖小学等学校就已成为长沙有名的“五朵金花”。近年来,该区擦亮本土教育品牌,将名校名园与新建学校(幼儿园)组成优质教育一体化办学的“学校联盟”,先后组建了以青园小学、仰天湖小学、幼幼幼儿园、白沙幼儿园为龙头的区域教育品牌,成立4个教育集团,培育集团校(园)36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近40%。目前正在筹备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两个教育集团。此外,区属优质学校、幼儿园还联点大托、暮云、南托等片区的学校、幼儿园,实行对口帮扶资源共享,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拿幼幼幼儿园来说。

走进天心区老城区的街巷,这里坐落着一所有着110年办园历史的幼儿园——幼幼幼儿园。作为天心区幼儿教育的本土品牌、湖南省示范性幼儿园,它置身闹市,见证着长沙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加之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入园幼儿数大幅增加,如何满足这一时代背景下老百姓的入园需求,成了天心区城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2018年6月,幼幼幼教集团成立,是天心区内第一个公办幼教集团,也是长沙市第一个以公办园为龙头的幼教集团。该集团用5年时间,实现了从单一园所发展到拥有13个园所的幼教集团,跑出了天心区学前教育园所建设的“加速度”。

“高位起步,建设一所,成熟一所。”幼幼幼教集团总园长蔡宇虹道出了园所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之间的平衡之道。所谓高位起步,即高标准建设园所、高水平打造园所、高质量发展园所。其中,蔡宇虹最为看重的,是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打造支撑区域学前教育高速发展的人才高地。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幼幼幼儿园就一直向全区幼儿教师提供免费培训、现场送教等。集团化办学5年来,百年老园先后走出12名学前教育骨干,担任区内新建园所的园长或副园长。

周健,白沙幼教集团总园长,区内第二个学前教育集团的“掌舵人”,从幼幼到白沙,她带领新的团队开疆拓土;徐瑾,幼幼幼教集团和城园执行园长,传承“让爱在幼幼流动”的办园理念,让新建园所赢在了高品质办园的起跑线上;向奇,天鸿天府幼儿园园长,将幼儿园办成“儿童世界”,以身体力行回答幼有所育的时代命题……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幼幼教集团在城市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已然成为区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有人就有了一切。”对于这些成长与蜕变,蔡宇虹乐见其成,“从‘名园集团化’到‘集团化名园’,这正是区域本土教育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观念:从“速成”教育到办“慢”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代城市也被一种无形的“快”笼罩着,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同样,人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等不起、慢不得,焦虑、急躁乃至急功近利成为很多人的共同心态。他们认为“分数至上”,总希望对孩子的教育能“立竿见影”。

这种焦虑,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心中的“快”与教育规律的“慢”相撞,也形成了多重矛盾。

如何破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是一棵棵小树苗,将来有一天就会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张伟说,这段话给予了她很深的思考。天心区在通过社区学校向家长、向社会传输正确教育观念的同时,始终保持办学的定力、教育人的清醒。

“小树苗是要慢慢生长的,不能拔苗助长。”张伟告诉记者,她曾在农业局工作过,深刻感受到,教育跟农业一样,都是慢的艺术。育人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必须破除“速成品”思维,进行“慢”教育,多为孩子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慢”事,多为“小树苗们”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土壤和养分。

破除“速成品”的思维,树立“慢”的理念,首要的是改革评价指挥棒。近年来,天心区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虽几易其稿,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大方向从未改变。

评价方案中明确指出: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实施,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引导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天心区作为全国创造教育特色实验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坚持了近30年。

1994年,在长沙市第九中学的一个小房间里,谭迪熬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三角函数作图器”“带镜子的安全帽”“锄头紧固器”等各式各样的发明,在这间屋子里诞生了,学生平均每月捧回一个奖项,平均每年获3项国家专利……

如今,长沙市九中已更名为雅礼书院中学,但创造教育的传承没有丢,并升级为创新教育。学校校长朱全民介绍,2021年11月,雅礼书院中学被湖南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南省“创新教育实验学校”。

一颗火种引燃了天心区创造教育的熊熊火焰。天心区各校纷纷结合学校文化和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仰天湖桂花坪小学校园内有近百棵桂花树,校长林志仁告诉记者,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以桂花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综合化主题课程,包括5大模块,19个主题,82个劳动项目。“创新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抓手。”林志仁说。

2022年深秋,仰天湖桂花坪小学校园里的桂花却迟迟未开,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桂花为什么迟迟不开放”的项目研究。大家分组行动,查资料,找专家,做实验,最后形成报告。自制的桂花香水如何才能不变质?桂花美食如何制作?与桂花有关的诗词有哪些?……一朵朵小桂花、一个个创新项目撬动了学校的劳动教育。

黄鹤小学的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种植盆景、制作盆景、欣赏盆景、画出盆景等,把盆景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课程教学,特别是融入3D打印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西湖小学基于“做一朵快乐的浪花”的办学理念,以“收集快乐点滴,获得幸福人生”为主题,打破了在传统制度化的德育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创建了“小浪花快乐银行”。

…………

在创造教育的熏陶下,天心区各校已是“人人皆创客,事事可创新,处处皆空间”。可以说,创造教育从以前的区域特色,已经逐渐成为天心教育的“底色”。

近年来,该区又着力推动新的特色创建,立足“礼育”,从区域层面,深抓“礼”课题、深入“礼”课堂、深践“礼”行为,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2年5月20日,对于小古道巷小学的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天,学校开展“520写封情书寄亲人”活动。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经七岁了,感谢你们的爱和陪伴,让我健康快乐成长。妈妈,您就像温暖的阳光,经常给我鼓励,教我做事。爸爸,谢谢您陪我坐海盗船、走玻璃桥,教我做小小男子汉。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是一年级学生黄铭轩写给父母的“情书”。

小古道巷小学仅有7个教学班,290名学生中有95%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是我们开展‘礼育’的初心。”学校校长刘佳利说。

该校在“礼育”方面深耕十多年,自主研发《文明礼仪》校本教材,独创“小古星”评价体系,学生人手一本争章手册,记录小学六年的礼仪争章情况。学校还把礼文化活动与德育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礼遇”“礼韵”“礼赞”“礼成”序列化活动,“520写封情书寄亲人”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小古道巷小学是天心区开展“礼育”的一个缩影。为在全区推广“礼育”,天心区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编写文明礼仪读本《知书达礼》,并开发了配套的微课。截至目前,该读本已免费发放8.5万余册,惠及全区中小学生。同时,天心区还打造了一支覆盖全区各学校的专业“礼育”教师队伍,并推出14节中小学礼仪精品课,确保礼仪教师素质全面提升。

天心区教育局绩效科副科长桂敏介绍,“礼育”落地到每所学校,并不是一个“模子”,各校立足校园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礼育”体系。比如,仰天湖小学围绕“轻轻说、静静听、慢慢走、微微笑”4个礼仪主题,从设计具有礼仪特色的卡通娃娃入手,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礼仪;明德天心中学以“德”文化为指引,在每层楼建立一个半封闭式书吧;先锋小学开设国学特色校本课程;湘府英才小学从说话入手,开展“音量教育”;等等。

多年的“礼育”,起到了显著成效。2020年5月30日,长郡天心实验学校的6名初中生主动扶起倒在路中间的护栏,这条短视频一下子就冲上“头条”;2021年3月30日,新天小学的学生周子庆走过斑马线后,向身穿红马甲的文明交通劝导志愿者敬了一个队礼,《最好的回礼:“红领巾”致敬“红马甲”》一文一天点击量有10万+……这些“爆款”无疑是天心区推行“礼育”成效显著的有力佐证。

2021年1月,“‘礼’教育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天心区创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

面向未来,天心教育正着力推动学校形成百花齐放的生态。该区每年安排校长特色办学经费400多万元,支持学校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目前建设特色项目165个。

立德树人,从“立心”开始。采访时,张伟感叹说,天心区践行的“慢”教育,并不是缓慢,更不是怠慢,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现状,顺应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为学生打基础、赋能力,引领学生在快时代的道路上走得更稳一些、更远一些。

接下来,天心区将始终坚持为天地立心,面向未来的教育,努力让生活在天心区的群众享受到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将教育优势转化为推动天心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优势、竞争优势,为实施“强省会”战略、建设“智慧天心、融城核心”贡献教育力量。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