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套桌椅、几台电脑、一台3D打印机……走进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实训室一楼101办公室,很难想象这间陈设简单的房间正是湖南数控技术教育领域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许孔联技能大师工作室。
80后教师许孔联正是在此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技能竞赛、技术服务、教研教改等领域同步发力,为数控技术、智能制造领域培养了近千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躬耕职教领域近二十载,许孔联被学生、同事及业界同行亲切地称为“许大师”,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技术过硬的数控大师,更因为他是一位不断探寻“育才密码”的工匠之师。
分类教学:为“青苗”成长赋能
“许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决不允许我们‘打酱油’。”
毕业多年,2005级学生蒋壮志仍然清晰地记得和许孔联的“初次会面”——入学第一天便带头起哄的他被班主任许孔联抓了“典型”,这对年纪差不了几岁的师生在课堂上起了争执,一时间谁也不让谁。
这次经历之后,许孔联开始反思,面对这群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管理难度较大的学生,究竟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许孔联一面留心观察学生,一面积累教学管理经验,渐渐实践并总结出了一套“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拆解步骤、细化任务。数控专业所需学习的制图、编程、机械加工等专业内容难度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进去、做出来,许孔联将任务拆分为数个小任务,带领学生逐个攻破。
第二步是充分鼓励、正面引导。许孔联了解到,班上的不少学生此前很少得到肯定,为了提振学生们的自信心,许孔联总结出了一套特别的“夸夸”技巧:每一个操作步骤结束后,及时给出肯定评价;每一场考试中,对于操作基本合格的学生,大方地给出满分。有学生找到许孔联,兴奋地说:“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拿满分!”
第三步是量身规划、分类教导。在许孔联眼中,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不一样:有的动手能力强,更适合学习操作装调;有的思维活跃,更适合学习设计工艺;有的口才佳,更适合做营销服务……许孔联便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制了职业规划“蓝图”。
在许孔联的悉心灌溉下,无数“青苗”走上了成长成才的道路——曾经的叛逆少年蒋壮志逆袭为企业的技术能手;学生廖声飞在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夺得一等奖,入选华为精密机器预备技师;学生许杰进入湖南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之后获评湖南省技术能手……“可以说,没有许大师的无私付出,也就没有我们成才的今天。”蒋壮志深有感慨地说。
寻求突破:让技能“后浪”奔涌
指导师生获省级数控技能竞赛第一名10人次,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一等奖6人次,学生获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技术能手及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余人次……许孔联“金牌教练”的故事声名远播,甚至有人评价,“他指导的学生拿奖拿到停不下来”。
这位“金牌教练”究竟有何独到招数?
在许孔联的“得意门生”程郅杰的记忆中,“必须要精确到0.1mm”是许孔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仅以安装方形工件这一步骤为例,许孔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借助任何仪器,用手感知误差。为了练出精确且稳定的手感,学生们常常要将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两三天。
面对枯燥的训练,有人忍不住提出:“有必要这样练吗?”
许孔联的回答斩钉截铁:“当然有必要!赛场上,0.1mm的偏差可能就是你和冠军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始终以实际生产技术、工程实践为技术标准,有时一处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入学不到一年,程郅杰在省赛“机械产品测绘与CAD创新设计赛项”上夺金。喜悦的同时,摆在许孔联面前的问题是,对像程郅杰这样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规划下一步发展?
许孔联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帮程郅杰更换赛项,向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CAD机械设计技术赛项”冲刺。“继续原来的赛项训练十拿九稳,但想要向尖端人才迈进,必须提升挑战难度。”经过多次沟通,师徒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方向既定,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程郅杰此前从未接触过该赛项比赛用的软件、缺乏实践经验,备赛期间又撞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重重困难,师徒二人并没有退缩。在疫情期间,许孔联仍坚持通过网络连线讲解软件工作原理,程郅杰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保证每天的训练时间不少于8小时。数月拼搏下来,程郅杰创造了连续两年参加省赛两个不同赛项均获得一等奖的佳绩。
“说实话,更换赛项风险不小,我们当时也做好了空手而归的准备。”许孔联告诉记者,“但我始终认为,学生成长成才比奖项更重要。要带领这些‘后浪’奔涌向前,就必须不断寻求挑战和突破!”
主动出击:引“群雁”列阵成行
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系列荣誉之下,是许孔联常年以来兼顾教学、科研、竞赛等多方面工作,“忙得像陀螺一样”的工作状态。
许孔联深知“独雁不成行”,想要引导激励更多优秀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首先便要带出一支能竞赛、善教研的教师队伍。
但当时学院内的大部分教师没有竞赛经验,更缺乏参加竞赛的动力,许孔联就和他们一对一谈心交流:“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等待成长,要积极应战、主动出击。”
在许孔联的带动下,学院内超7成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竞赛,并屡次获得佳绩。聂艳平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
聂艳平始终记得,在迎战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期间,许孔联牺牲了全部假期,陪着团队师生共同备赛。闷热的实训中心内,大家身上的衣服一遍遍被汗水浸透,其间又遇上赛事标准更新、赛项流程变化、图纸出错等棘手问题,但许孔联始终当好大家的“主心骨”,第一时间给予技术支持。数月奋战换来了丰硕成果:团队师生拿下全国一等奖3个,获奖率达100%,聂艳平更是收获了全国技术能手这一荣誉。
聂艳平的成长,印证了许孔联所带领的数控技术团队的厚积薄发。近年来,许孔联带领团队不断精进,在人才培养、成果转换、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制定等领域全面开花——
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获得优秀等次3次,3次在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获100%通过;先后指导学院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获得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优秀;主持完成多项企业攻关课题,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735万元;承担“高等教育职业数控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制定工作;编写并申报教育部“1+X”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做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是幸福的。看到后浪不断超越前浪,我的教育理想也在一点一点实现。”前行的道路上,许孔联的步伐愈发坚定。
《湖南教育》记者:王轶诺 刘静澜
通讯员: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