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评论】校外培训 “大课包”何以魅影再现?

2023-02-14 13:41:12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许朝军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市一些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也跟着迅速升温,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收费乱、门槛低等问题。以一家篮球培训机构为例,目前推出的开学季活动以储值方式接收新学员,储值金额10000元起步,另外还有20000元和30000元两档可选。一些机构尽管也提供短期小课包,却还是极力推销远超5000元的大课包。(《北京晚报》2月13日《非学科类培训开价令人胆颤》)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专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强调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但现实中动辄课时超限、一次收费万元的“大课包”却再次魅影重现,这确实让人惊诧不安。

校外培训 “大课包”何以魅影再现?个中原因并不复杂,其中家长面临“两难选择”是重点和关键。不少推出“大课包”项目的培训机构,往往打着“大课包”比正规“小课包”优惠的诱惑出现,家长陷入按照正规要求缴费吃亏但购买“大课包”优惠的“两难选择”,出现甘心情愿购买违规“大课包”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虽然是家长选择的自由,但超时限跨度、超课时数量、超缴费限额购买“大课包”,更容易陷入开学后因学生正常学校上课不得不延长课余参加培训时长的尴尬,极易导致资金监管风险,这也反映出对校外培训机构监督执法惩戒的不到位。如果家长能明白厉害关系,有关部门又能强化监管叫停披着“优惠外衣”暗行不轨行为的违规违法之举,“大课包”又能折腾个啥?

天价“大课包”魅影重现,除了家长被“两难选择”趋利思维蒙蔽诱使之外,更关键的是 “大课包”大都以“考级”名义通过“证书包装”来招徕家长,而背后的考级追崇、应试倾向、资质不达标等隐患更让值得警惕。在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重复训练考级项目追求过关率和证书效应几乎成为通病,而家长之所以甘心情愿购买“大课包”,还是“证书症”和“证书入学升学挂钩症”作祟。

虽然十三部门《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严格招生工作纪律,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规范并减少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考级活动,各类考级和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作为体育艺术科技特长测评、招生入学的依据。但“大课包”魅影重现的现实,足以证明我们在禁止“证书挂钩”、强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资质监管方面的缺憾和不足。

要想彻底根治校外培训机构“大课包”等违规行为,必须解决家长“两难选择”问题,必须彻底解决“证书挂钩症”,必须依法强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监管。

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公示和公开监督、阳光执法制度。鼓励激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监督收费和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大课包”现象。同时,可以对 “大课包”查处“倒推课时费”机制,即对违规收费项目倒推计算课时费用,并依据执法解决强制确定涉事培训机构课时收费标准,用追责和追溯倒推定价从根本上遏止校外培训机构非法收费行为。

其次,要坚持部门协作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培训机构从业行为监管,通过过程执法、常态监管执法、举报投诉处理执法等,从严查处资质不过关、授课不规范、收费不合法等违法违规行为。

最后,应强化家长科学“培训观”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校外培训专题政策宣传等,积极发挥学校、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等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展科学教育观、成才观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培养特长与个体健康发展、参加培训与素养提升的关系,并通过严格执行考级证书与升学入学挂钩政策,科学扭转家长的“培训观”,引导每个家长都能科学、理性、结合孩子发展实际选择和面对校外培训,天价“大课包”估计也就没有为非作歹的空间和土壤了。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