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权威发布 > 详情

湖南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㉖ | 课后服务“课程化”,多元聚力助“双减”

2023-09-21 11:22:23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

编者按:一个案例意味着一种示范,一种创新代表着一种未来。为了积极总结新时代湖南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全面展示改革创新成果,2022年12月,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联合主办了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推选活动,活动由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中南教育智库具体承办,最终选出 50 个案例,其中区域类 20 个、学校类 30 个。这些案例体现了湖南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代表了湖南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矢志追求与不懈探索,展示了湖南教育系统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智慧、成果与成效。

课后服务“课程化”,多元聚力助“双减”

一、 问题与背景

(一)基于国家政策重视

课后服务是义务教育的有益延伸,对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改善教育生态、落实教育减负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工作目标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当前,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课程的质量,我们的方向是:建设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为儿童美好的课后学习生活服务。

(二)基于学校现实情况

学校层面已建构“三层级六领域”的“梦田”课程体系,探索了基础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问题导学型课堂,开发了基于学科的拓展课程数十门,为课后服务“课程化”发展打下了基础。青园小学的学生、家长、社会期待高,青园品牌影响力要求我们应有更高的育人目标定位,满足更多孩子的个性需求,因此基于“双减”政策,我们要思考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建设。

(三)基于学生成长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单一的作业辅导和点状的兴趣社团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对课后服务的丰富性、多元性、品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探索课后服务“课程化”,满足学生不同智能优势组合的多元需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从学科育人到课程育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基于国家政策、学校现有基础和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需求,我们积极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这是学校课后服务的核心内容和行动基础,是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聚焦的关键问题。

二、 主要举措

(一)回归校园中心,建立课后服务体系。

结合学校育人目标,从顶层设计重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基于青园小学“梦田”课程,始终秉持“六年服务一生,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护航”的课程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个性潜能的未来公民”的培养目标,我们按照三层级(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重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化”建设。第一层级是国家基础课程,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在学校进行自主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第二层级是拓展课程,为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要,我们开设多门基于学科的拓展课程。第三层级是研究型课程,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学有余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建设研究型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让孩子们回归校园,各得其所,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发展。

(二)变革课程结构,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我们变革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在校园内的发展需求,以此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丰富,既包括基础性作业辅导、自主阅读,也包括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我们将这些活动按照总目标进一步重组分类,关注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索、数学与经济、体育与健康、生活与社会六大领域,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三层级登山型课程,形成 3+2的模式以推进三级课程的实施。

(三)整合家校社资源,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双减”政策指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我们积极整合家校社资源,拓展课后服务渠道。首先,积极动员校内教师开发课程,比如基础课程中的课业辅导课程,应家长和学生需求,基本都由本班语数英老师承担,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拓展课程由本校科学艺术体育老师开发;其次,聘请校外辅导机构教师。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拓展课程,如击剑、围棋、桥牌、非遗等,则聘请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再次,聘请家长、社区志愿者。我们有些家长、社区志愿者可以给孩子提供感兴趣的课程,如烘焙、书法、手工等,则聘请他们参与实施,由此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课后服务实施形式丰富多元。

(三)丰富评价手段,信息化智慧化支持管理。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利用青园教育集团 APP 从教师个人、年级组到学校整体层层进行课后服务课程申报、审核、教案课件上传、学生点到、课程督查等过程管理,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校课后服务中的管理效能,还为课后服务的实施开展提供了数据反馈支撑。

在课后服务课程化管理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了多主体、多方式评价的实践行动,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课后服务工作中,作为课程改进的重要依据、绩效奖励评价参考等。安排所有行政巡视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并与班主任、学生进行访谈,完成过程性评价,并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通过“课程节”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如作品展览、活动展演、比赛测评、情境表演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喜欢的课后服务课程、喜欢的授课教师通过给与表扬与奖励,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

三、 成效影响

(一)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推进,学生的参与兴趣浓厚,自信心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在课后服务课程的滋养下,小青葵们的梦想在萌芽。基础课程的夯实,青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优秀,一直保持天心区教育教学质量特等奖。拓展课程培养的小青葵们登上了省市区、全国、国际赛课舞台,如足球队的安予枭同学能用全身 12 个不同的部位颠球,最高记录达 3400 次,被多家媒体报道;陈昱林同学的发明作品《出门提醒智能小助手》在 2022 年罗马尼亚国际发明展中获得金奖;青葵合唱团走上了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受益于研究型课程的孩子探究热情被点燃,创造力日渐提升,我们输送了大批的综合型人才,2015 级毕业生朱飞宇在本次六年级毕业动员大会上给学弟学妹的分享中提到善于质疑、敢于提问的习惯就是小学阶段进行微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养成的,一门课程给了他未来无限可能,不仅仅是课程本身,还有课程中培养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二)教师的专业步伐加快

课后服务有双重目标“服务目标和育人目标”,老师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爱心指数上升,服务水平提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实施等研究行动中加快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步伐。教师的课程意识被唤醒,课改热情高涨,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课程自信得以增强,目前学校名师名校长、市区级卓越骨干教师近 50 名。青园教育集团 8 所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青园小学就有 5 位首席名师。

(三)学校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学校搭建了平台,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课程和学习的机会,学生、家长们满意,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学校申报了省级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课后服务课程化研究至今,接待了多次名师名校长团队来校参观学习,如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团队高级研修班、省级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广东中山名校长工作室等;课题主持人胡雪滢多次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进行典型案例分享和经验分享,所撰写的《共创一所好学校,以课程的方式》一文在《新课程评论》上发表。

我们将持续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致力于学校高质量发展,设置专业化、规范化的课程,立足于既促进教育公平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好地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做到提质减负,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护航。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