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案例意味着一种示范,一种创新代表着一种未来。为了积极总结新时代湖南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全面展示改革创新成果,2022年12月,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联合主办了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推选活动,活动由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中南教育智库具体承办,最终选出 50 个案例,其中区域类 20 个、学校类 30 个。这些案例体现了湖南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代表了湖南基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矢志追求与不懈探索,展示了湖南教育系统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智慧、成果与成效。
“田野诗班”儿童诗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一、问题与背景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坪村镇粟裕希望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 1300 名,留守儿童人数占比超过 50%,许多学生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性格养成、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出现许多的问题。尤其语文写作教学面对的问题较大,学生语文阅读量小,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写作兴趣低,写作“挤牙膏”现象严重。学校为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设计多样的学生写作竞赛活动、建立二十四节气写作课题组等等。其中,95 后年轻教师李柏霖,六年来尝试把儿童诗写作教学融入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亲近文字和生活创作了千余首儿童诗作品,让乡村儿童、留守儿童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潜力和兴趣,提升了语文学习兴趣,发展了语文能力,完善性格发展。“田野诗班”的探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主要举措
(1)诗歌写作教学融入语文课堂。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思想健康积极、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容易被儿童接受和喜爱,是培养儿童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发展情感的最好的语言启蒙素材。在一道要求写比喻句的题目中,教师李柏霖看到孩子这样的答案——“棉花吐出了丰收”,她惊讶于句子的灵动,就产生了将儿童诗写作带进语文课堂的想法。现在孩子们已经写作一千六百余首诗。她用诗歌为引子,让学生们亲近文学作品,亲近阅读和写作。同时她将创意写作引入其中,利用思维导图、曼陀罗法、头脑风暴等思维工具打开学生创作思维,利用小纸条也可以拼出有趣的诗题——“出走的野果子”“优雅的星星”等。此外,户外游戏也是诗歌课上最受欢迎的环节。李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教同学们写诗,同学们兴趣越来越高。现在写诗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成立了诗社,学校其他老师也加入了诗歌教学。
(2) 将诗歌课堂搬到户外。
乡村自然环境优美,自然中的美好有着抚慰人心的强大力量。李柏霖把创作课堂搬出了教室,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发现美好。孩子们在田野里赏油菜花、在大树下听树的低语、在小河边看水的舞蹈,在屋檐下看蓝天白云……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儿童诗就从孩子们的笔下流出来。“我要当一名老师/像我的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我的梦想像一颗糖/我想把甜分给更多的人”“小溪的歌声/美丽又动听/一到晚上/它就唱着摇篮曲/哄世界睡觉”“鸟儿的歌声很悦耳,就像零食一样美味”……当孩子们的视野开始关注身边的美好,开始用美的语句去记录美好,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就已经发生了转变,生活在创作之中也逐渐美好起来。李柏霖鼓励学生参与农耕活动,传承农耕文明,同学们也在劳动中写诗:“那些黄土和绿苗/就像奶奶的亲孙子/渴了浇水/饿了施肥”。在户外的广阔天地里,生活、感悟与写作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
(3) 将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一是思想教育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发现班级中有不少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有的自卑胆小渴望与人交流又羞于表达,有的脾气“古怪”没法保持稳定的情绪,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李柏霖也试图通过诗歌帮助他们。有一位孩子经常欠作业,学习基础不佳,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于是通过诗歌这样描述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我是一棵树/只有叶子陪我/到了秋天/连叶子也陪不了我了。”还有些孩子在遭遇一些家庭的变故后,各方面表现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孩子这样写到:“我每天都不想回家/因为家里有个不爱我的后妈。”通过诗歌创作,孩子们遭遇的问题依托文字开始外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流露开始被教师所知。她在帮助他们面对困难的同时,更鼓励他们用文字来倾诉,为情绪释放打开出口,从而化解困境与烦恼。二是红色教育 在诗歌创作中,李柏霖同样注重加入红色元素,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国庆节等时机,结合语文课本相关课文内容,适时组织“与英雄对话”“向红旗敬礼”等主题诗歌会活动。在粟裕同志纪念馆前,她组织孩子们参加县新兵欢送仪式,为奔赴边疆的新兵叔叔激情诵读自己的原创诗歌。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让语文同学生的成长跟紧密地发生了联系。
三、 成效影响
(1)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学习和写作儿童诗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对文字进行咀嚼,对内涵和情感进行体会,再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最后通过文字表达外化成为自己的诗作。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性,班级学生不仅开始更多地阅读和写诗,对待写作文也不再排斥,甚至有学生编了一个五千字的探险小故事当作业。目前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百余首诗歌作品在《神州乡土诗人》《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不同书刊平台发表,有习作在《小学生导刊》发表。乡村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2) 乡村学生登上更大舞台。
2022 年初以来,李柏霖与孩子们开展诗歌创作的相关故事相继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网、人民网、今日中国、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防报、中国诗歌网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与杂志报道。2022 年 11 月,李柏霖和 7 名“小诗人”受邀登上“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颁奖晚会,学生们在表演中用一首首充满纯真童趣的来自大山里的诗歌打动了无数嘉宾和观众,让全国观众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坚强、积极和乐观,让大家看见山里的孩子、留守的儿童也绽放出熠熠星光。“田野诗班”和她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 CCTV13《新闻周刊》栏目白岩松点评报道、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节目报道。
(3) 链接高校资源。
2023 年 2 月 18 日,在李柏霖的牵线搭桥下,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会同工作站在学校成立,“大作家”“大诗人”也将在乡村小学校园讲课。李柏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投文是有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被孩子们稚气、纯真、灵气的文字打动。他评价道,我们的语文教育,还是要和文学的教育联系在一起,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育。而“小诗人”在同“大诗人”的面对面交流中,得到了鼓励,树立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