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叶水云的教育人生

2023-09-27 14:18:44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黄佳莉 王轶诺 宋晓帆 刘湘蓉

56岁的叶水云正忙着与时间“赛跑”。

9月9日,前一天刚在长沙接过2023年“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绶带的叶水云,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湘西备课。第二天,她将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开讲。

身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的叶水云,同时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早已是一名“国字号”大师的她,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我希望将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世界通过非遗看见中国之美。”叶水云用自己的教育人生给出了回答。

小课堂,绘成“大图景”

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眼中,叶水云的课堂无疑是有“魔力”的。

教室不大,布局却别开生面——只见一台台由叶水云亲手改良过的织锦机依次排开,复杂而绚丽的丝线牵动着所有学生的目光,就连教室后方的几个空位也被慕名前来旁听的青年教师占去。讲台上,叶水云正打开电脑,登录数字平台,选取数字课程资源,开启一堂“有声有色”的土家织锦技艺课。

e893989b732eb899b4362548dcc3ebd.jpg

“土家织锦是流传于土家族人群中的传统纺织工艺,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一曲悠扬婉转的土家山歌唱罢,土家织锦的历史、纹样及现代设计作品等内容随之呈现,叶水云配合画面,讲解着土家织锦的前世今生。以往看上去有些枯燥的理论内容,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入学生的心。

这样的课堂,正是叶水云多年来专注非遗教学改革、绘就文化传承“大图景”的一处缩影。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9年。这一年,原民族艺术系(现为民族艺术学院)主任李巧云找到叶水云:“我们要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五门精品课程,其中‘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创新资源库——土家织锦技艺’这门课必须由你担纲。”

为什么必须是她?

“对很多做湘西非遗口述史研究的学者来说,‘叶水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学校工美专业教研室主任黄娟告诉记者,在业内,叶水云被誉为土家织锦“学院派”代表人物。叶水云曾师从自己的姑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技艺,对蜡染、苗绣等传统技艺也相当精通。特别是她独创的“色彩推移法”和“半格工艺法”,打破了土家织锦传统织造工艺中“化圆为方”的局限,开辟了土家织锦色彩的“渐变”工艺。她创作的多幅作品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单位和黄永玉、张仃等艺术大家收藏。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还专门以叶水云命名,在校内建立了大师工作室。

而在叶水云看来,相较于做好自己的研究、创作工作,搭建土家织锦技艺教学资源库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家族人民便用织锦图案将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记录下来,土家织锦犹如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诗,2006年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土家织锦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其技艺与历史几乎都局限在老手艺人的“口口相传”中,相关的专业教学资源更是一片空白。如果不能尽快建立起规范的教学体系,土家织锦技艺极有可能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好!”面对学校交付的重任,叶水云没有半点犹豫,欣然接受。她深知,自己要做的事情在全国基本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我选择做老师,就是要把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可真正做起来,问题还是远比叶水云预想的更多。横在她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从仅有的零碎资料中梳理出真实、可靠且系统的土家织锦发展史。

“土家织锦领域的权威研究资料并不多,且说法不一。光是‘四十八勾’这个经典图案的来源,就有植物说、蜘蛛说、蛙纹说等好几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在制作课程脚本时,我有时会直接引用网上的一些资料,叶老师却坚持跟每个字‘较真’。”对叶水云的弟子、参与土家织锦技艺教学资源库课程制作的青年教师赵静来说,最让她难忘的是叶水云对课程内容的严格把关。

“如果拿不准,就用最实在的‘笨办法’。”叶水云带着赵静跑遍了湘西的各个土家族村寨,在田野调查中收集第一手资料。面对年龄较长的民间老艺人,叶水云从不摆大师架子,而是蹲下身子,掏出笔记本,将他们的观点全部仔细记录下来。

叶水云将这种严谨细致贯穿到了课程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里。

“服装的素材不对,这是苗族的,不是土家族的。”

“字幕有错误,需要修改。”

“这个场景不够丰富,要有插秧的镜头,表现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

“土家织锦技艺不仅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大思政课,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叶水云多次告诉赵静,“课程的方方面面都要立得住、立得准,才能让人信服。”

课程“立”起来后,如何找准非遗与互联网的“链接点”,让土家织锦技艺“活”起来,是叶水云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在此之前,叶水云不仅很少接触线上教学,甚至对电脑的操作都不太熟悉。刚开始撰写课程文本资料时,拿惯了丝线的她只会用两根手指在键盘上一个个找、一个个敲,从早敲到晚,却因为不会保存而导致整个文本文件丢失……叶水云没有气馁,她背上电脑,来到自己的侄子家虚心求教,一学就是一个多星期,终于熟练掌握了电脑的各项操作。

针对线上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现状,叶水云还主动拿出自己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底”——上百件从民间收过来的“老花”(旧时手艺人的土家织锦作品)。这些织锦作品不但色彩典雅、纹样古朴,而且多以桑蚕丝等天然材料制作而成,一件作品的制作周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价值极高,最便宜的一件都要上千元。叶水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自费购买的藏品,“不少‘老花’上的纹样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了。”她将这些作品作为课程案例一一拍照上传,再加上经过多方查阅后证实的资料,终于让土家织锦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再现“云端”。

当然,教学效果到底怎么样,关键在学生能否听得懂、学得好。由于非遗技艺的学习难度很大,传统教学方式很难“留住”学生。如何让课程既实用又有趣,让土家织锦“热”起来?这成为叶水云要解决的第三道难题。

“在录制土家织锦的织造过程时,叶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曾协助叶水云拍摄线上课程资源的学校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田维感叹道。为了便于学生观摩学习,叶水云总是一边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手上的操作,一边提醒摄影师不要漏过任何一处细节,让镜头收录的内容尽可能全面细致:“我的手部挑起的时候,你要把镜头拉近。这个时候,还要拍到我的脚是怎么动的;脚踩的时候,‘鱼儿’(即连踩棍)动了,这个细节也要拍进去。”

不仅如此,叶水云还在课程中加入了动画、民间非遗传人现身说法、设计交互软件等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以设计交互软件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图案组合、色彩填充等小游戏,进一步增强色彩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就这样,作为学校资源库建设队伍中最年长的教师,叶水云带领赵静完成了55个微课、63个文本、99个视频等课程资源,前前后后花费了2年多的时间。其中,叶水云制作了包括44个微课在内的绝大部分课程资源。同时,她还大胆推翻原有教案,将活页式教材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思政元素引入土家织锦课程,根据教情、学情主创了一本20万字左右的工作手册式著作《土家织锦》。

如此惊人的工作量,叶水云是怎么完成的?要知道,她还承担了湘西蜡染、设计素描等每年400多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以及大量的设计、指导工作。

“白天上课,晚上加班。”叶水云的同事们异口同声。整理资料、写脚本、拍视频、后期修改……叶水云件件事情都亲力亲为,“连轴转”成了她的常态。2020年,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的筷子刚放下,叶水云又坐到了电脑前。

有老师担心叶水云事情太多,劝她适当简化一点,她却坚持给自己主动“加码”,她说:“教案做得充分一点,下一堂课就能上得更好一点,学生们也能学得更扎实一点。”

叶水云的努力也收获了亮眼的成绩:土家织锦技艺线上课程推出后,这种“永不下线”的课程模式,很快便吸引了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线上求学。更令叶水云高兴的是,和她一起织就非遗传承“图景”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我就是土家族人,有义务把土家织锦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在不少同龄人想要走出大山时,2019级学生杨战却告诉记者,毕业后他决定留在湘西,继续从事织锦工作。而在班上,与杨战有着同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叶老师,等我毕业后出去工作几年,存够创业资金,我一定会回来开一家土家织锦店,到时候请您做指导!”2019级学生王梦也信心满满地告诉叶水云。

“叶大师指导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基本功扎实,另一个是设计创新能力强。”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桃说,叶水云推介的毕业生秧梅开、王丹丹才进公司不久,就凭借出色的表现,分别担任了公司的设计总监和一级绣娘。

近几年,在叶水云的带领下,学生们还将土家织锦的经典纹样和技艺拆解,做成了更具“现代味”的手提袋、桌旗、围巾、眼罩、抱枕等,其中多项学生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摘金夺银。每次作品完成后,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邀请叶水云打分,甚至有学生半开玩笑地“放话”:“叶老师,我以后一定要超过您!”

“叶水云数十年如一日,在传承和弘扬土家织锦技艺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我们要培养更多像叶水云这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老师,创建更多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更多民族技艺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谢绍猛说。

一片情,浇灌“满园春”

土家织锦里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叶水云也把对学生的深情织进了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叶老师带学生,就像婆婆带孙子。”提到叶水云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民族艺术学院院长熊智用“隔代亲”进行了形象的概括。

“这个学生上课时爱接话,但是很好学。”“那个学生很有悟性,一些同学还在熟悉织机的操作时,他就能织出一大截作品。”……只要提起自己教过的学生,叶水云总能第一时间说出他们的特点。

学院里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不少人来自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在旁人眼中,这些孩子普遍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叶水云却总能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这样的孩子坐得住。”

2019级学生刘远生记得,进入学校前,自己和绝大部分同学一样,从来没握过画笔。“素描课上,是叶老师带着我们从握笔、削笔的姿势开始一点一点学起。每节课的作业完成后,叶老师总是及时肯定我们的进步。在她的课堂里,我感觉到自己每次都在成长,越来越有自信。”刘远声告诉记者。

同样沐浴着叶水云关爱的还有2021级学生姚海深。在遇到叶水云之前,他是班上出了名的“网虫”,经常熬夜打游戏,上课时总是两眼通红。叶水云一看到他想打瞌睡,就特意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有一次,姚海深没有完成作业,叶水云也不生气,只是轻声告诉他:“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作业没有做好,就不许下课。你不吃饭,我就陪你一起不吃饭。”姚海深一下子红了脸。之后,他不但下定决心戒了“网瘾”,交上来的作业也一次比一次好。

叶水云正在指导学生织锦.jpg

“做毕业设计的两个月里,叶老师每天都到教室来查看我的进度,为我把关每一处细节。有一朵花我一直画不好,叶老师就手把手教我改,足足改了十几遍。”对2016级学生王晓燕来说,叶水云的帮助让她终身难忘。

由于身体上的缺陷,王晓燕是个连画笔都拿不稳的“特殊孩子”。在叶水云耐心的指导下,她慢慢跟上了学习的进度,可能否拿出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她心里还是没底。令王晓燕没想到的是,叶水云竟主动申请成为她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经过一次次打磨,王晓燕完成了作品的前期设计,但随后又卡在了设计思路文案的撰写上。

“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件作品已经非常不错,现在就差把自己设计这件作品的想法写出来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完成。”听了叶水云的鼓励,王晓燕鼓起信心,终于如期交上了作品。在叶水云的介绍下,她还得到了当地一家手工艺企业的工作邀约。

每年,叶水云都会给至少15名学生指导毕业设计。她也成为学院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老师之一。

“不管叶老师人在哪里,她放在心里第一位的始终是学生。”熊智给记者讲起了另一个故事。

今年5月,从不请假缺勤的叶水云因为脚部受伤住院治疗,不得不拜托熊智为她代课。放心不下学生的叶水云多次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学生们学得怎么样了?”为了让叶水云安心养病,熊智让学生举起作品,一一拍摄视频发给她确认。可没过两天,打着石膏、拄着拐杖的叶水云竟然出现在教室里。

“伤筋动骨一百天,您还是回去休息吧。”熊智劝她。

向来温和的叶水云此时却固执得很:“现在到了产品设计课的环节,要分小班上课。学生们既然选了我的课,我就不能放下他们不管,必须来学校给他们上课。”

学生们也用真心回应着叶水云的关爱。2016级学生向树芬进入学校学习之前,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女孩。她曾因父亲去世、母亲失联而不得不辍学,在社会各界帮扶下才重返校园。她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

一天,向树芬鼓起勇气找到叶水云:“叶老师,我想请教您,怎样做才能使蜡染作品的效果更好?”

叶水云二话没说,从画草图到定稿、上蜡、浸染、氧化、清洗、煮蜡等步骤,再到最后晒干,带着她一步一步掌握要点、完成操作。两周后,向树芬向叶水云交出了一幅漂亮的蜡染荷花作品。叶水云看到向树芬的手上已经磨起血泡,顿时心疼不已。

此后,叶水云不仅对这个勤奋的女孩更加关注,还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不管走到哪里,向树芬都会第一时间向叶水云报喜——

“老师,您指导我完成的那幅作品获奖了!”

“老师,我通过专升本考试,可以继续升学了!”

“老师,我刚刚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面试,不久后就要去新疆工作了。志愿服务结束后,如果您需要我的话,我愿意随时回来帮忙。”

…………

直到现在,叶水云使用的手机壳依然是向淑芬以土家织锦中阳雀花纹样为蓝本印制的课堂作业,她一用就是七年,褪色了也舍不得换;叶水云家中的沙发上,是2013级学生黄文南以蜡染荷花为创意制作的抱枕;在学校的叶水云大师工作室里,摆放最多的不是她自己的作品,而是学生们的各类文创作业。不少前来参观的人纷纷求购,叶水云总是摆摆手:“这些都是学生的心血,每样只有一个,出多少钱都不卖。”

“对学生的作品,她比自己的作品还要爱惜;对学生的事情,她也比对自己的事情更上心。”黄娟深有感触地说。

“学生们既要学技艺,也要求发展。企业更需要的是懂设计、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常年走在行业前沿的叶水云,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判断。在民族艺术学院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叶水云多次找到黄娟,提出增加设计类课程比重的建议。叶水云认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就业面更广,也能让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更强,学生毕业后才不愁出路。

在叶水云的坚持下,学院开设的设计类课程占比由原来的不到20%提升到现在的30%以上。刚开始,一些人还抱着怀疑的态度:“老师的教学压力更大了不说,学生能用得上这些东西吗?”

很快,生源和就业率的显著增长就让这些怀疑消失了:选择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由起初的一个初中起点五年制班增长到如今的两个班(一个初中起点,一个高中起点),每班的学生也由20人左右增长到近40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则增长了近6个百分点。

今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实习的机会,民族艺术学院决定开启访企拓岗工作,动员每名教师都下到企业。不少老师还在犹豫之时,叶水云已经默默地冲在前面,主动联系走访了湘西蜡的世界蜡染有限责任公司、吉首金毕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湘西春海挑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并全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其他教师都被叶水云的热忱带动了起来。付晓锋在妻子患病需要陪护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和同事跑了3家企业;丈夫在外地工作、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的高玮也克服困难跑了1家企业。据统计,全院教师共走访企业45家,超额完成了走访40家企业的原定目标,累计为毕业生增加岗位300余个。

“叶老师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熊智告诉记者,“和高超的技艺比起来,叶老师对学生的师者大爱更值得尊敬。”

老手艺,讲出“新故事”

每年7月,来自贵州省榕江县的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赖蕾就会开始关注朋友圈,留意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通知:“时刻准备‘抢票’,去听叶老师讲课。”

其实,赖蕾也是行业里响当当的大师——她曾花6年时间,用纯天然植物染料在侗布上染出24种蓝色,对应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她设计的作品,还两次登上了巴黎时装周。

“与其说是来学习技术,不如说是学习如何让‘老手艺’讲出‘新故事’,将非遗更好地创新传承下去。”赖蕾说,“叶老师对植物染色技法颇有研究,听说我用果皮、中药、树根皮等纯天然染料起缸的方法,能够根据节气、温度、气候变化染出不同的蓝色,她虚心地询问了起缸方法并亲自试验,每天观察缸中染料的变化。她还来到我在榕江县的侗族织锦基地考察,为我们的生产提出了很多有参考性的建议。”

自从2020年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上结识叶水云,赖蕾每年都会带自己的团队到叶水云的工作室学习。她们合作创作出许多融合土家织锦和侗族织锦的艺术作品,让民族手工技艺刷新了“颜值”。

“叶老师对土家织锦的坚守与创新,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把侗族织锦技艺传承下去,设计出更多被大众接受和需要的非遗艺术产品。”赖蕾说。

像赖蕾这样的“粉丝”还有不少。每年听到叶水云即将开讲,一些学员还专程从云南、吉林、甘肃等地赶来上课。


搜狗截图20230927134531.jpg

叶水云的课为何如此受欢迎?

怀化学院美术教师刘益众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多年前,刘益众打算在学校建立非遗工作室,让学生走近土家织锦、蜡染等非遗技艺。作为美术教师,她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但对非遗技艺可以说一窍不通。在求学的过程中,她不止一次碰过壁。

“我托熟人找到了一位蜡染师傅,但是对方一听说我想要染缸的配方,宁愿将自己价值不菲的作品送给我,也不愿透漏任何‘秘方’。”刘益众告诉记者,自己不担心学不会技术,而是担心学不到“真本事”。

“刚开始找到叶老师学习时,我真没有抱很大的期望。”令刘益众没想到的是,叶水云对她不仅有问必答,还担心她学得不够细,对每个细节都多次强调。“我一个星期就出师了,织图案、织壁挂都没问题。”刘益众至今还记得,她学成回校后,叶水云租了一台车,把8台改良过的织锦机送到她的学校,帮她试线调机,待她的土家织锦课真正开起来,叶水云才放心返回。

刘益众和所有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不约而同地对叶水云做出了同一个评价:毫无保留。

龙山县技工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王的才对土家织锦很感兴趣,但才高中二年级的他在这一块几乎是零基础。跟叶水云这样的“国字号”大师学习,从小缺乏自信的他十分担忧,生怕自己跟不上班里的学习进度。

“培训班的毕业设计作品是做一套具有土家织锦元素的服装。叶老师知道我是新手,不管我问什么问题,她都耐心地解答。比如选什么主题更加时尚,颜色怎么搭配才有明显的效果,布料如何选择等,她全都事无巨细地教导我。有时做到很晚了,她还依然陪着我。”王的才说。

一个月后的毕业设计走秀上,王的才设计的土家织锦服装从30个学员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培训班教师和学员公认的“冠军之作”。当叶水云朝他竖起大拇指时,一向严肃内敛的王的才露出了笑容。正是靠着这个作品,王的才如愿敲开了广州一家大型服装企业的大门。

“每年,叶老师都会提前了解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她不仅会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还主动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授课。今年培训班上授课的13位校外教师中,叶老师就推荐了10位。”熊智说。

除了每年固定举办的培训班,叶水云还陆续在凤凰县、龙山县、吉首市开设了土家织锦研究所,并在社会上招收学徒,免费传授技艺。这些年,她累计培训了上千名学徒。

“如果没有叶老师的帮助,我可能早就不干这个了。”唐永姐是地道的苗族农村妇女,多年前便在叶水云的土家织锦研究所学习技艺。“我没读什么书,只在小时候跟长辈学过一些土家织锦技艺。在叶老师这里,我很快就掌握了‘通经断纬’‘断尾挖花’‘挑花’‘踩线’等基本功,又学习了‘上下斜’、染色等关键技艺。”唐永姐说,自己的丈夫去世得早,留下3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得知这一情况后,叶水云抽空就往唐永姐家跑,除了帮她照顾孩子,还经常给她介绍“大活儿”,让她手头宽裕一些。这些年来,靠着这门土家织锦手艺,唐永姐把3个孩子拉扯成人,孩子们也早就把叶水云当成“干妈”。

像唐永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让更多乡亲认识土家织锦,学会土家织锦,甚至能够以土家织锦技艺谋生,是叶水云一直努力的事。但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让土家织锦既坚守传统,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真正让土家织锦“走出去”。

黎承凤的土家织锦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她还经营了一家规模较大的土家织锦作坊。一天,她找到叶水云,提出困扰自己已久的问题:“我的产品技术没问题,但销量一直上不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看过黎承凤带来的产品,叶水云一语中的:“问题出在配色上。你的产品色彩多用传统的撞色搭配,虽然具有视觉冲击力,但与现代人追求的雅致、细腻的审美风格大相径庭,这也就限制了产品的销路。”

此后,黎承凤一改产品风格,用色由大红大绿之“俗”,变为清丽考究之“雅”,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巧妙融合,其作坊生产的地毯、坐垫、背垫、沙发套等产品销到全国各地。黎承凤还受邀前往美国费城纺织工坊美术馆,现场展示土家织锦技艺。她带去的挎袋、头帕、围巾等土家织锦产品一上市便成为“抢手货”,深受美国友人和当地华人华侨的喜爱。

在叶水云的影响下,黎承凤对土家织锦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她不仅主动向叶水云求教,熟练掌握了包括采摘树皮花草、分比例配置原材料、晒熬煮野生原料等八道工序的野生天然染料制作方法,还产生了以“仿古”出新的想法。2017年,她成立了龙山县凤月卡普技艺传承有限公司,建成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等全产业链的土家织锦传承基地,通过“织女+基地+公司”的运营模式,带动当地300余名妇女与残疾人就业。

“叶老师的眼光从来都不是只放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关注到整个湘西地区甚至是全国的非遗技艺传承。”黄娟常常和学生讲起这样一个故事:在为一名绣娘设计描绘苗族人民生活的长卷作品时,她找到叶水云寻求点拨。叶水云二话没说,将黄娟领回家指导,这一住就是20多天。当黄娟将完成的作品交给叶水云看时,她一眼便指出了这幅作品的不足:“作品的结尾太散了,要把载歌载舞的苗族人民放在他们生活的山水家园中,意境才能高远。”豁然开朗后的黄娟感慨道:“叶老师之所以称得上是大师,除了技艺上的精妙,更离不开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境界。”

用叶水云的话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教会一个人,非遗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些年,叶水云已通过非遗专业教学、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累计培养学生、徒弟3000多人;其研发的100多种融合非遗元素的旅游商品在全国各地“走俏”,甚至远销海外。细细的丝线,正通过“叶水云们”的巧手跨越千年,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

(图片均由受访学校提供)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