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起教育事件在教育界掀起波澜,引发社会热议。一则是四川南充一幼儿园在新学期家长会上,让家长宣誓“无条件配合老师”。另一则是广东广州一小学召开新生家长会时,教室课件上写着“不要随意投诉,因为投诉的都考不上高中”。
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无不先做出情况说明:前者表示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配合老师一起努力照顾、培养、教育好孩子,初衷是好的。网络上的视频为摘取的片段,为宣誓环节中的内容,存在掐头去尾、断章取义,造成大家误解。当天所用的宣誓词是借鉴别人的,以为没什么问题,可能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后续也将注意措辞,相关的宣誓词将不再使用。后者则表示,学校的本意是希望家长对于学校能够多些理解、支持与包容,培育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相关课件使用了不当用语,才造成了误会。已对当事人作出严肃批评,责令学校相关负责人作出书面检讨,并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诚然,从事件的反馈和处理结果来看,当地教育部门的反映不可谓不迅速,事件似乎也可以告一段落,但从舆论的走向来看,不少网友好像并不买账,而由此延伸所引发的有关家校共育的话题讨论,仍有必要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照顾和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长责无旁贷之责。具体到前者事件而言,学校出于达成某种教学效果,要求家长对于学校布置的一些简单任务等进行配合本无可厚非,也是家长分内之事。但说到“无条件”配合,就不禁让人疑惑,既存在过度道德绑架家长之嫌,也易使家长角色扮演失衡,从而影响家校共育正常运转。而具体到后者来讲,固然有的家长就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言不合就投诉,确实非最佳选择,也不是正常的家校互动。但要求家长不要随意投诉,甚至发出“因为投诉的都考不上高中”这样的教育雷语,则实在有损教师形象,也扭曲了教育本质。
不容置否,说到家校共育,“共”是重中之重,“育”则是核心要义。这就意味着家与校两者虽分工各有不同,但绝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融为一体的,相辅相成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然而,结合两则事件分析而论,无论哪个事件都给人一种将单方利益扩大化之嫌。或者换句话说,某种程度,学校过于“校道尊严”,显然将家校双方放置在了不平等的对立面。
涉及教育话题,我们经常讲到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此来讲,教育可谓一项需要走心的事业。但真正让孩子成为国家的未来,变成家庭的希望所在,绝非学校一家之事,而是需要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合力之事。基于此,提及家校共育,毋庸多言,其不仅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新型的教育方式。为此,各地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机制,很多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取得的教育成效也是非常可观。但也必须承认,家校共育过程中也确实或多或少存在剑走偏锋,乃至偏离正常轨道的乱象。上述提到的两则事件可以说就是直接的例证。
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只有家长尽心,学校尽责,锚定共同目标发力,才能让孩子在爱与责任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两起事件也给那些践行畸形不对等家校关系的教育者们提了个醒,家校共育的边界,应以孩子的最大利益原则,作为唯一的评判准绳,并在此基础上划定家校双方的行为边界,同步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切忌一方将平衡状态下的天秤向自身一侧倾斜。否则,倘若学校一味打着“初衷是好的”的幌子,按照“校道尊严”的思维开展教学工作,只会使得家校沟通受阻,不平等的恶果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