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基础教育 > 三湘校园 > 详情

嘉禾县文家学校:上紧“教改”发条 跑出亮眼风景线

2022-02-15 10:03:4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记者 王诗蕾 通讯员 曾丽玲)“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小组建设怎样搞”“怎样当好班主任”“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能力”……2月14日,嘉禾县文家学校教师培训大会召开,培训师围绕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为该校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据了解,嘉禾县文家学校于2018年启动“教改”工作,旨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五育并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全体师生鼎新革故、开拓奋进,抓师训、搞课改、育君子、传文明,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体育传统特色、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人才培养基地、全省中小学航模基地校、全市爱心传承社会实践基地先进集体、全县教科研基地、全县教育扶贫捐资助学工作先进集体、全县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迅速成为广受学生及家长青睐的“魅力校园”。

  抓牢主业,修好“干道”

  学校要发展,根本在老师。针对教师流动频繁、新老师多等难点,学校制订了“青蓝工程”实施计划,启动了“青蓝”结对仪式,签订师徒结对协议书,确保每位骨干教师能够与一名年轻教师结对,通过专业及理论学习、备课及案例研究、互相听评课、师徒同上一节课、新教师汇报课展示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互助互学、共同提高”的氛围。学期末,教研室组织考核评比优秀指导老师,对于完成指导任务、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奖励,以促进每位“师傅”都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完成规定的听课、指导、交流任务,每位“徒弟”能够虚心好学、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达到了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目的,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除校内互助互学外,学校还坚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学校选派教师赴长沙、南京、北京、衡阳、成都、郴州学习等地学习取经,老师们返校均要进行培训汇报,将新的教学理念辐射到全体教师,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的作用。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邀请苏园中学、市十八完小的骨干教师送教到校,多次承办了县级教学比武及教师培训活动,活动中,学校的教师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名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等方面的艺术,为学校在课堂教学策略、教材处理、课堂组织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老师们的课堂实践能力。

  每周的星期四,全体校级领导雷打不动深入课堂一线听课、评课,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指导教师及时改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和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

  众所周知,每一项改革都跟拔牙一样,没有一个是容易的,文家人用“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啃硬骨头”的韧劲。自2018年成立以来,该校就一直在课改路上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中学“66课堂”、小学“金钥匙”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

  “66课堂”即指6种授课流程和6种教学方式。“6”项授课流程即:导入新课;解读目标;探究新知;课堂演练;学情反馈;布置作业。“6”种学习方法即:看听读;自主学;互助学;探究学;抽测展;质疑析。

  金钥匙”课堂模式操作流程为“引、思、论、展、评、练”六步。

  2种模式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形式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课程教学从“满堂灌”“填鸭式”走向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一批教师经过课改的摸爬滚打,育人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多人次在市、县级教学比武中获奖,教学质量也取得了喜人的收获,先后获全县教学质量奖、教学科研管理奖,首届中考一鸣惊人、靓丽呈现,所有年级的教学质量排在了全县中前列……可以说,正是4年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果、带来的改变。

  培育动能,换好“赛道”

  在引领学生成长上,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2019年,该校创新开设了习惯周专题课程。此后,每个学期的第一周为该校的习惯周,习惯周课程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理想等重点内容开展,2021年下期学校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军事素养习惯课程,孩子们在炎炎烈日下锤炼了坚强意志,激发了爱国卫国意识,塑造了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都竖起了大拇指。

  2019年下期全面推行了“课后服务”工作,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因校制宜、精心筛选,开设了一批精品课程:课程设置分文化组、运动组、艺术组和手工组四大类组别,包含了游泳、美术、国画、声乐、书法、武术、舞蹈、播音主持、创新实验、钢琴、足球、排球、乒乓球、篮球、航模、机器人、创意手工、仿铜浮雕画等50多个课后服务兴趣类小组,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

  2020年,该校课题《君子教育在农村九年制中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市级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学校围绕“建文道之家  养君子之气  兴仁爱之风  育报国之才”的校园文化主题建设了“五园一广场”——“孔子园”“君子园”“红色园”“道德园”“仁爱园”和“校训广场”。营造了和谐、乐观、积极的“君子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师生的精神面貌,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学校还开发了特色德育课程,研发了校本教材《君子规》《君子诵》并投入使用,出版了校刊《君子蕴》,探索出了九年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模式;教师的思想境界、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有力提升,老师们全力挖掘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元素,养成“无德育不课程”的授课自觉;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大幅提升。2021年12月,该课题在郴州市教育科学省、市规划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评审中获二等奖。

  打造利器,跑好“弯道”

  “背靠农村天地宽、田间地头在眼前”,学校充分发挥城郊优势,与文家村委和中塘湖种养殖合作社联合开辟了一块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分为炊事烹饪区、果树养护区、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等4个板块,劳动基地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返回大自然,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生产,增长农技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升野外生存能力。

  从2021年上期开始,每学期都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赴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孩子们在劳动中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了团队合作、讲究秩序、力行节约、学会感恩、学会分享等良好品质。基地被郴州市教育局评为“市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自2020年下期第一次进行科技巡展以来,学校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参加省市比赛,在这个未知的领域里学校逐步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了解到科技创新教育的最新动态,结识了一大批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朋友,摸清了省市各级各类科技比赛的门道。学校先后参加市级和省级的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编程、体育科技模型等各类比赛5场次,派出学生队员100多人次,培养专业教练5人,投入60多万元购买了全市最先进最齐全的科技创新大赛器材,创办了建筑面积达500多平米的全县唯一的科技馆。该校师生已获得省、市比赛奖项达70多个,2021年还承办了全县中小学生体育科技模型创新大赛,赛事中该校290人次获县级奖励,现已是国家工信部教育和考试中心授予的“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科技体育模型活动基地,湖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郴州市航空模型协会会员单位。

  “鼎新革故、开拓奋进,就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笃行不怠,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以奔跑的姿态继续奔跑,以奋斗的激情接续奋斗,顶风开船、破浪前行,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该校党支部书记黄雄辉言语中满是坚定。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