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吴秀娟 李伦娥 赖斯捷 通讯员 何兵生)“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
当前,劳动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劳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必修课。
“没场地”“没时间”“没师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随之而来。
“没太多效果”“师生和家长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这样的议论也不少。
长沙市雨花区,当然也面临着这些困难,也存在着这样的议论。但他们站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的高度,在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实施途径,以课堂和科研课题为抓手,学生科、教科所、后勤保障中心等多部门联动,城乡学校之间结成联盟,家庭、学校、社会(以下简称家校社)互动,整合各种资源,让劳动教育在全区“风生水起”。
家校社联盟:家校携手,校社联动
雨花区新裕社区理想家小区,与枫树山中航城小学仅一墙之隔。
“这是图书室,这是电影院,这是美术室,都是免费的哦。”7月21日,酷热的大太阳底下,一个五年级女生领着记者在理想家小区参观,熟悉得像到了自己家。“我来过好多次。”女生解释道。她叫唐沁妍,她说,每周四和周五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学校会组织同学们到这里做公益劳动,老师和家长组成志愿者一起参与。孩子们在这里,化身为图书管理员、保安、卫生保洁、收银员、美食制作师等,“真刀实枪”地干活。每学期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今年疫情后复学的第一天,一个小朋友就专门找到校长罗瑞:“校长妈妈,理想家什么时候开门?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参加活动呀?”
“这只是我们的基地之一。”罗瑞介绍,学校是2016年新建的,但劳动教育却在全省小有名气。除了建校伊始就在校内建起的“诗意四季种植园”实践基地、雨水花园外,还开发了以24节气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力量。
“离省植物园、红星花卉市场、经济开发区都近。”罗瑞说,学校利用周边资源,和新裕社区理想家签约成为洞井街道“儿童友好社区”劳动体验实践基地,和省植物园签约“小小植物研究院”劳动实践基地,和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签约“两型生态”劳动体验实践基地。
去年秋季学期,孩子们就踏上了“与植物交朋友”的植物园探究之旅;这个学期,又邀请植物园专家欧光梅、张帆两位老师来校开设“校园里的明星植物”课,并录制植物专题片,与学生们进行“果实探究”。
同样借省植物园这块“宝地”开展劳动教育的,还有明德洞井中学。因毗邻植物园,明德洞井的校园可谓是“这边风景独好”。而这美好的风景更是植物园每一位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为了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2020年6月,学校成功申请为省植物园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解决了学生外出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指导和场地问题。
“植物园”中的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也随之启动,学校老师和省植物园的工作人员一起带领学生种植植物,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了种子培育法、扦插法、嫁接法等,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对生物课上所学的无性有性繁殖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当然还要学会照顾它们,同学们卷起袖子,动手给花丛除杂草,给草地浇水,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量给植物们施肥,并借此掌握植物所需要的几种重要无机盐的作用。同学们在劳动中体验照顾植物的艰辛与快乐。
砂子塘吉联小学的“家校社联盟”则是另外一种模式。这也是一所新建的学校。“2013年,建校第一年招生时,我们就对一年级新生及其家长进行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需求的摸底调研。”结果与大家平时所感受到的基本一致:学生大多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弱,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校长朱鸿雁说,这促使她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地开展劳动教育。
近3000名学生,校园才26亩,四周被高楼和大型商场包围,寸土寸金。怎么办?
“无中生有,拓展资源。”朱鸿雁说,他们也是被逼无奈才摸索出的办法。
一是场地资源,包括省农科院的4亩种植基地、跳马镇的3亩水稻田和一路之隔的商业卖场。
记者采访时,几十个孩子正在省农科院的种植基地里忙碌着。记者通过视频看到,一个身着红衣的年轻人正给孩子们讲解。“他是农科院的年轻博士,也是我们聘请的课程导师。”朱鸿雁说。
场地资源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学校一路之隔的旭辉国际广场,是个大型的商业卖场,居然也成了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面有大量的绿色植物,总计约有2亩的面积。”朱鸿雁说。商场里绵延几十米的绿植,被挂上了学校“欢趣农场”的牌子,“五(1)班”“四(2)班”“五(3)班”……绿植几乎都被砂子塘吉联小学的各个班级给承包了。经常是一下课,学生们就来到自己班的“承包地”,拔草施肥,记录花草的成长变化。
二是教师资源。从校内来说,学校校长室、德育处、各学科大组长及全体班主任老师担当主力军;从校外来说,联动绿森林志愿者家长、聘请高端技术人才。七年来,近200名教师、70多名家长(每届每班一名)、15名农业科技博士生先后加入其中,组建成强大的师资团队,甚至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爷爷也被请来。2019年11月底,孩子们将自己在学校基地种植的大米送给袁隆平爷爷品鉴。袁爷爷开心地表扬孩子们:“热爱劳动,好!”
如果说砂子塘吉联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是得地利之便,那么泰禹小学则是顺人和之势,经由劳动教育架起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
先来看看1508班的美食直播——
2020年2月9日,家长们化身网络主播,你来做一盘青椒炒腊肉,我来做一道胡萝卜鸡蛋饼,他来做一份醋熘土豆丝……而网络的另一端,是班上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虽然疫情阻挡了师生返校的步伐,却阻挡不了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
美食直播课为常态化的网络教学增添了一抹亮色,也激起了家长和学生烹饪美食的无限热情。那些昔日里五指不沾阳春水的“小皇帝”“小公主”纷纷挽起袖子,成为在厨房里忙碌的一员。
时隔一个月,继爸爸妈妈成为美食主播之后,孩子们也有了在网络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原来,“三八”妇女节前夕,以“让爱不重样”为主题的美食直播又一次拉开帷幕。只是这一次,主角变成了学生,“小主播”们要向同学展示油条、南瓜饼、酸奶小蛋糕等早餐的制作流程,“观众”通过班级钉钉群参与视频直播。直播结束后,孩子们分头实践,即学即用,周一到周五每天坚持早起,为妈妈做不重样的早餐,看谁能坚持,看谁最孝顺。
“教育一个孩子,更要带动一个家庭。”1508班班主任彭瑶告诉记者,她曾在班上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劳动意识淡薄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疫情之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彭瑶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尝试,经由网络直播的方式,学生和家长足不出户便能感受劳动的乐趣,班上也由此掀起一股劳动教育的热潮。
事实上,在泰禹小学,构建家校社立体网络,培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泰禹少年,早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日常之中。“我们推出《你好,寒假》《你好,暑假》假期生活手册,创新开展‘21天爱心早餐’制作、‘禹娃爱劳动’家务挑战、家庭环境布置、创意冰饮制作等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劳动之美。”校长李臻说。
校际联盟:城乡交流,互利共赢
作为省会长沙的“东南门户”,雨花区包括城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区内学校亦是各美其美,如何实现劳动教育的区域推进,最终达到美美与共的效果?
先来看看乡村学校如何“抱团取暖”——
2016年,跳马镇跳马小学建成以蔬菜园、花卉苗木栽培园为特色的“自然校园”综合实践基地;2017年,研究性学习项目“辣椒的旅行”拉开帷幕,辣椒的种植与辣椒美食的制作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研究领域。
继跳马小学首开先河之后,以课题为引领,劳动教育在跳马片区学校遍地开花:梅怡岭小学开展农村学校“绿色生态”实践研究,复兴小学以微型盆景为切入点进行探索,石桥小学专注于“百草园”种植与设计……
“校园里只要是有绿色的地方,就是学生的劳动场地。”这是梅怡岭小学校长周应文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跳马镇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自小就干得一手漂亮的农活。早年还在跳马小学任校长时,周应文便是片区内推广劳动教育的先行者,2019年,他“转战”梅怡岭小学,开辟了另一个“战场”。
跳马镇是远近闻名的苗木之乡,花卉苗木、蔬菜种植是本地的重要经济支柱。早在2015年,自带“农家汉子”基因的周应文便着手为劳动教育的推行“开荒拓土”,推平校园里闲置的小山包,改造成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那时,劳动教育还处在小打小闹的“试水”阶段。
2016年,区教科所综合实践教研员杨玺“蹲点”跳马小学,成为了这里的“常客”。看到如幼苗般“生长”的劳动教育,她向周应文建议:“劳动教育包罗万象,农村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发展之路,不妨另辟蹊径,小处着眼。都说咱湖南人爱吃辣椒,要不就从辣椒的种植与制作出发?”
就这样,跳马小学化身为辣椒种植与加工的场域——成立辣椒制作学生研究小组,种植不同时令、种类的辣椒,研制油辣椒、白辣椒、泡辣椒、酱辣椒、剁辣椒等辣椒制品。
2017年1月13日,雨花区教育系统“校长书记”讲堂开讲。作为分享嘉宾,周应文提着两瓶学生自制的辣椒酱做起了“推销员”,为学校自产自销的辣椒产品代言。就这样,跳马小学和它的“辣椒旅行”不胫而走。
一所仅有14名教师、136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申报了课题,发表了文章,获得了省级优课,参加了市级开放活动,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成为综合实践联盟基地样板校。
获益的不仅仅是跳马小学,片区内同样地处农村的兄弟学校结成绿色生态校际联盟,发挥本土地域优势,分享劳动教育经验,以课题为抓手,既统筹规划、统一行动,又错位发展、各美其美,呈现出劳动教育全面“开花”的格局。
如果说农村学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那么城市学校则有着“先天不足”的“短板”。
“1900多名学生,37个班,8亩地。”枫树山小学校长饶嘉用这样一串数字来形容学校的办学规模。“城中心,地小人多,寸土寸金,光保证教室、功能室的日常使用就不容易,实在腾不出地方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专门场地。”
对饶嘉而言,若论硬件设施、论师资、论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校长无不向她投来羡慕的目光。可如何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城市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相对淡薄?对土地和农作有着天然的疏离感,加之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懒于打理生活,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面对客观环境的限制,怎么办,该如何为他们补上这门“必修课”?饶嘉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也记在心头。
问题迎来转机。
原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是雨花区的传统项目。与枫树山小学结成城乡友好学校的是跳马镇梅怡岭小学。2020年上学期,在两校行政班子成员的一次沟通交流中,饶嘉抛出了自己关于推行劳动教育的困惑。
“我们这有场地,你带学生来!”周应文脱口而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农村学校也理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未曾想,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便促成了城乡学校劳动教育的“牵手”。
4月16日,枫树山小学的教师带着6个学生家庭,来到梅怡岭小学开展“家庭牵手、孩子结对”劳动实践活动。土壤的改良、作物的选择与培育、果蔬的养护与管理就这样走进了城市孩子的视野。他们与结对小伙伴一同栽种友谊蔬菜,由乡村校孩子负责管理,双方每天通过网络进行观察,写日记,谈感受,享受自然之趣。那些不能到现场的孩子,还可在家里通过网络直播同步进行栽种实践。
针对城市学生种植场地缺失的环境制约,梅怡岭小学还“对症下药”,特别开辟阳台种植项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家庭。
枫树山小学美术教师付佳为结对伙伴们带来一堂生动的设计课《我家阳台我设计》,她根据不同花朵的色彩、大小、造型等特点,引导小设计师们打造出理想的阳台花园。学生则根据自家或学校阳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用又美观的设计方案。课后,孩子们来到梅怡岭小学的创意墙,将盆栽红掌拼成爱心图案,作为装点校园的一处风景。
其实,学生从城乡绿色生态校际联盟所获益的,不仅仅是劳动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锻炼也自在其中。
“从梅怡岭小学带来了用废油瓶种植的辣椒苗,我决定精心呵护它。有时,家人长时间不在家,我就有些担心这些生长中的小苗。这该怎么办呢?”枫树山小学五年二班学生何沐阳在《我的科学发现报告会》上侃侃而谈,“我设计出一种多功能室内养花装置。装置内的信号接收器可以连接蓝牙实现远程操控,自动浇水,自动施肥……”
原来,科技教育是枫树山小学的传统特色。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以劳增智,以劳创新,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劳动中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其好奇心、探究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的辣椒树叶有些发黄,辣椒也是零零散散的几个。为什么果实又少又小呢?”“一场暴雨过后,盆里灌满了水,没过两天辣椒苗就死了,它是被淹死的吗?”……在参加劳动体验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向世界发出自己的“问号”。
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对于这一切,饶嘉总是乐见其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经由劳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世界成为了孩子的教科书。
多部门联盟:课题引领,整体部署
自从有了人类,劳动便一直存在。
但当“一直存在的劳动”,进入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时,却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有些地方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层面;有些地方校园面积有限,开展劳动教育场地不足;有些地方虽有劳动场地,却苦于师资不足,开不了课。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在家校社联盟、校际联盟的背后,区域层面的——基础教育科、学生科、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保障服务中心、素质教育营地——多部门联动,才是该区劳动实践教育能落到实处的关键保障。
说它是关键保障,是因为这种多部门联盟,为劳动教育的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等提供了机制保障。
借着围墙边的730平方米空地,枫树山中航城小学建设了诗意四季种植园。穿长廊、树篱笆、栽蔬苗、配工具……“七七八八,加起来45万元。”校长罗瑞说,“从经费投入到施工建设,全部由局里教育保障服务中心包了。”
再加上100万元建设的105平方米创客教室,30万元建设的76平方米烹饪教室,30万元建设的76平方米劳技教室,“区教育局总共为我们投入金额205万元”。
地处乡村的跳马小学,靠着区教育局的46.3万元投入,陆续完成了综合实践教室(悦蔬园)、阳光房(加工作坊)、“辣椒工厂”改造等7项建设。
“场地有了保障,我们的‘辣椒工厂’才能建起来。”教师杨芝,身兼语文老师、班主任和辣椒制作技术顾问三职,说起孩子们在悦蔬园里种植辣椒,在“辣椒工厂”里竞聘“部门经理”“总经理”,在阳光房里制作辣椒萝卜、辣子肉等产品时,连眉梢都在笑。
在笑的,还有泰禹小学的孩子们。
这所四周被楼盘包围的城区小学,终于成功开辟出一块劳动实践基地——学校与位于乡间的跳马镇石燕湖小学共同建设“禹燕百草园”劳动体验实践基地。今年5月27日,一期基地在石燕湖小学正式揭牌,占地约650平方米,可供约90名学生进行劳动实践。2021年,计划开辟第二期基地,建成后,可同时供约200名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这种城乡学校共建劳动实践基地的模式,能在雨花区试验推广,得益于该区在推行劳动教育时一直坚持“行政主导,学校主体,多方联动”的理念,而且,这个主导的行政部门是区教育局。
“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就一直存在。所以说,劳动教育我们并不陌生。”雨花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刘翔贵坦言,让劳动教育在区域层面真正落地,关键是让所有学校都动起来;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要将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在践行过程中,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评价方式等都要因时因人而异,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
劳动教育难做,没有抓手是重要原因。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由于编制及岗位所限,目前的行政部门、管理岗位,似乎都没有相关的专设部门或岗位,许多地方就是放在教研室,由某教研员具体实施。而场所建设、考核评价等,则由其他业务部门来负责。
“怎样更均衡地分配建设经费,怎样更合理地使用建设经费,我们比教研室和学校更专业。”据雨花区教育局教育保障服务中心主任王志鳌介绍,目前全区的劳动教育场所的硬件建设,都由该中心负责。
2015-2019年,该中心先后建设9所市级劳动实践场所,其中有2所被授予湖南省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合格单位。这些场所的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劳动教育场地不足的状况。区教育局教育保障服务中心提供经费并开发、建设基地;素质教育营地承接学校相应的活动;学生科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习惯;教研部门探讨如何将其融入课程,尝试以课题的形式将其做实,并负责培养师资队伍……多部门联动,彼此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这种部门联盟的搭建,为劳动教育在雨花区的落地实施,解决了不少难题。
不过,在解决难题之前,如何确保“多部门联动机制”高效运转,雨花区做了不少探索。
雨花区教科所曾在跳马小学蹲点三年,在对学校及跳马片区其他几所学校的地理因素、生源情况等开展充分调研后,将该区域劳动教育特色规划为“基地+绿色教育”,创建以苗木种植、绿化设计、嫁接培育等为特色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为每所学校规划、申报了劳动实践教育课题。
如今,地处乡村的跳马片区里,先后有跳马小学、梅怡岭小学、复兴小学、石桥小学、周南石燕湖中学等校成为劳动实践教育课题校,开展基于生态农业的同域不同质特色项目研究。
区教育局教育保障服务中心在设计施工时,因为事先已了解到学校的课题方向,所以在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时,都能按照学校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施工,较好地解决了供给、需求“两张皮”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有课题引领。”杨玺说。
例如,梅怡岭小学“农村学校‘绿色生态’实践研究”、复兴小学“基于微型盆景的创新学习研究”、石桥小学“‘百草园’种植与设计的自主性学习研究”、跳马小学“‘自然校园’学科课程整合实践研究”等一批区级课题立项实施。在此基础上,2018年雨花区在长沙市总课题“区域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研究”之下,课题“联盟开发型劳动实践教育研究”立项。
多个部门被纳入区这一层级的课题组,借助课题的名义,劳动教育实现了区域层面的整体部署。以学生科为例,在被纳入课题组后,学生科将围绕劳动教育,制定推出雨花区的目标任务、评价体系等。小学侧重习惯养成,初中侧重规则、分工意识培养,高中侧重职业生涯规划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目前,全区德育大框架下的劳动教育整体考核,正在全面推进。
而在校级层面的课题组,一方面,借助课题引领,多所学校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所有参与课题的人员成为劳动课程教师,有效解决了劳动教育课程、师资不足问题。不仅如此,一批乡村学校也在“帮扶”城区优质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收获了学校发展的信心。
比如,梅怡岭小学校长周应文,因为常给城里学生上劳动教育公开课,在不断改善教材教法的过程中,其课堂变得越来越有魅力。2017年,他以劳动教育课教师的身份,评上了高级教师。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绝对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继续统筹各方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让广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成就感,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雨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新卫说,“当劳动教育日渐成为教育教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寻求劳动教育落地的现实路径,我们借劳动联盟之力所开展的探索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失为破解劳动教育落地难的一种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