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劳动最光荣

2019-03-11 16:45:3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金鹗山下,南湖之滨,坐落着一所三湘名校——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民院附小”)。记者慕名前来,采访学校的劳动教育。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走进民院附小校园,教学楼5楼的墙面上,20个大字格外醒目。与标语正对的,是孩子们心目中神圣的国旗。

       看着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孩子从身旁经过,校长方少文的神情中满是欣慰。“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一路跋涉前行。现在习总书记强调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深感路子走对了。劳动是一个人的精神钙片,是一个民族固根的基因,确实最光荣。”方少文说。

 

 

 

 

【上篇】

 

让劳动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自觉

 

 

 

  民院附小有“一大怪”,那就是教学楼里有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厨房,这是用来专门教学生厨艺的。把厨房搬进学校,在湖南的小学里可谓开了先河。

       不仅如此,木工、手工、种菜、缝纫、刺绣等“旁门左道”的课程也被搬进民院附小校园。他们还不拘囿于小小的校园,而是把触角不时地伸向身边的社会,开展四季郊游、悦途研学、清风义工、慰问关爱敬老院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民院附小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近年来,他们系统地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劳动教育成效显著。家长和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成了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劳动技能

             

  这是五年级的一堂厨艺课,上课内容是学做一盘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这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154班学生毛宇栋很是期待。

        在小组合作中,毛宇栋自告奋勇当起了掌勺。洗菜、切菜、放油、下锅、翻炒……在小组另外三个同学的帮助下,一盘辣椒炒肉出锅了。

       “让我尝尝,让我尝尝……”

       “哇,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辣椒炒肉!”

       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厨艺课堂,久久不愿意离开。

       毛宇栋自豪地说,现在自己是家里的“厨神”,炒的辣椒炒肉比爸爸妈妈的还好吃。“要炒好辣椒炒肉这道菜,我可是有秘诀的。”毛宇栋悄悄地告诉记者,“首先要把油烧至七成热,再放一点肥肉炼出猪油,然后把辣椒先放进去翻炒几遍后再放肉,如果觉得少了盐,还可以放一点生抽……”

       “以前在家里是小皇帝,什么都不做,现在什么事情都抢着做。”毛宇栋的变化让家人感到欣喜。

       毛宇栋的变化得益于民院附小开设的一系列劳动课程。

       早在2002年,方少文就在全校开展了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这次调查发放了361份问卷。调查发现,全校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做家务劳动,许多孩子连叠被子、整理房间、洗红领巾等简单的家务活都很少主动做,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分别为17分钟、15分钟和11分钟。

        在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调研中,方少文在一个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星期天,我干什么呢?洗洗昨天换下的袜子吧,因为妈妈很忙,我应该帮妈妈做点事……”从字里行间,方少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们都认为洗自己的袜子是在帮妈妈做事,没有真正的劳动自觉。

       这种状况让方少文陷入了思考:“我在年少时,经历过一段学工学农又学军的时光,田里劳作、放牛、打猪草、砍柴、做饭……这些劳作给了我最早也最深刻的人生体验。”看到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白天上课、晚上作业、周末补课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方少文感到一定要做点什么,改变这种状况。

       方少文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学校的楼顶开辟了一个菜园,让学生轮流体验劳作的乐趣。2004年,学校又开展了“周末我当家”“食堂我当家”“我是小交警”系列活动,同时在不同年级开展缝衣服比赛、穿戴比赛、钉纽扣比赛……

       16年过去了,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从没间断,还有了新的内容和内涵。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一二年级引入陶艺课,三四年级设置了电工、木工、缝纫、刺绣等课程,五六年级有厨艺课。进课表,进课堂,有专门的教室、专业的教师,这些劳动实践课已经在民院附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厨艺课老师李立新告诉记者,以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从第一节课的认识调料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的成果汇报,所有孩子都能掌握以下内容:认识烹饪调料、熟悉炒菜流程,会切片和切丝等技能操作,学做5个简单家常菜。最后一节课,学校还会以“厨神争霸赛”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和考核。2017年六一儿童节,时任岳阳市委书记胡忠雄在观摩学校开设的陶艺、厨艺等课程后,高兴地品尝了孩子们烹饪的菜品,为他们的动手能力点赞。

       “教育的目的越隐含,教育的效果越明显。”方少文期望,通过六年的劳动教育课程,每一个民院附小的孩子能真正把劳动当作一种自觉,并通过这种自觉,唤醒孩子的责任担当,最终为成长铺垫更多的人生底色。

   

让每一个家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

            

  民院附小的每个孩子每一天都有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劳动作业。劳动作业分为三部分:完成个人自理劳动、分担家务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

       为了让这份作业落到实处,学校将劳动内容进行了细化。以三年级为例,每个孩子的个人自理劳动包括把衣服分类放进洗衣机清洗、叠衣服并把衣服整理好放进衣柜、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出行的行李物品、叠被铺床等。家务劳动包括准备菜单、写购物清单、学会切菜、做旅游攻略、煮饭、大扫除、照顾弟妹、学会烧水泡茶等。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则包括清理“牛皮癣”广告、打扫公共卫生、田间劳动、职业体验,等等。

       “要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365天全面覆盖,最关键还是在家庭。”民院附小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张文玉告诉记者,经过16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每位家长的心中。

       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家庭都是劳动基地,家长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学生每天都要填写劳动作业情况记载表,家长点评签字后上交班主任。每个班级的家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安排家长轮值,对班级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梳理。班级当值家长每周统计全班劳动教育的情况后会在班级群反馈,班主任老师会点评。期末时,家委会还会根据每周情况统计表,汇总学生一个学期的劳动作业并给予评价。

       一到期末,学校还要求每个孩子制作视频以供抽检和分享。最后,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将得到一个整体评价:平时检测70分,视频汇报40分,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占5分,最终结果将计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纳入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劳动作业不合格则一票否决。

       同时,学校开展“我是劳动小标兵”“我是劳动小能手”系列评比活动,在校园橱窗、各个班级群进行展示。2017年六一儿童节,全校2373名学生,有1314名学生分别获得“劳动小标兵”和“劳动小能手”称号,占全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学校的劳动课程落脚点在学,家里的劳动作业落脚点在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过多年的实践,方少文感到,家长的深度参与,正是劳动教育走向深入的核心因素。

       为此,民院附小非常注重对家长的理念引领。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方少文总会为家长准备劳动教育的专题培训,“如何让孩子爱上家务劳动”“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哪些”“国内外儿童劳动教育之比较分析”“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一览”等内容都成为家长会上的培训内容。

       “我们既要让家长知道我们为什么做,还要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如今,方少文提出的让每个学生“天天做事”的理念已经融入每一个家庭。不少家长切身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会自理本领,更是在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148班学生周俊伟、周俊豪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去年生日那天,她下班回家,一打开门就发现两个儿子做了一桌子饭菜,并摆好了水果拼盘,点上蜡烛,唱着生日快乐歌……就在那一瞬间,她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受到儿子们的懂事与孝顺。她深有感触地说:“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现在的懂事与孝顺,看似简单的劳动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自强都是一生的财富。”

 

让每一个领域变成劳动教育资源

 

  “我拔了一个巨大的萝卜!”“原来我们岳阳也可以种火龙果哩!”“第一次知道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去年初冬的一个上午,在老师和家长的组织下,记者跟随六年级150班、152班、153班的近200名学生来到郊区的农庄,体验农事劳作。

       这是实实在在把课堂搬到了田野。学生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分别是:了解一颗豆子的奇妙之旅,并制作一杯豆浆;寻找“萝卜王”,了解拔萝卜的技巧;制作传统美食——辣萝卜;小组配合完成一个稻田里的守望者——稻草人的制作;给幼苗搬新家,学习蔬菜幼苗移栽技能;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回答相关问题;搓一段3米长的草绳;分离空谷壳,学习谷风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找出一棵高40厘米的植物苗,想办法挖出它。

       “虽然有点累,但是很有成就感。”150班学生黄奕宁告诉记者,在这一次活动中,自己不仅了解了萝卜的生长特点,学会了拔萝卜的技巧,还自己洗、切、腌,制作辣萝卜条,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我们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作,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农业知识,丰富课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农业从事者的辛苦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方少文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和耕作的过程中,熟悉自然环境,学会珍惜土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坚强的意志,增强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爱惜食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民院附小已在岳阳市君山区周边等地区建立了多个农事劳动基地。

       建立校外农事劳动基地,仅仅是校外劳动教育四大基地建设的一个方面。目前,民院附小还建成了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社会公益实践基地、人文科技实验基地。学生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并纳入学生评价。

       如今,医院、银行、公园、商场、农场、敬老院等地方都有民院附小学生的身影。他们或进行职业体验,或作为志愿者参与秩序维护,或帮助农民伯伯采摘果实,或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方少文说:“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各个领域都是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把每一个领域都变成学生劳动教育的资源,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于是,在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来自民院附小的小小“法官”们有了与大法官交流的机会。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庭审的相关知识、流程,也了解了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活动让孩子们相信“美好”,也懂得预防“不美好”,知道了在法治社会里,守法走遍天下、无法寸步难行。

       在“我是小小中医”职业体验中,孩子们走进中医院,当起小医师,不仅学会了辨别药材的方法,还掌握了简便易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深刻了解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中华文化内涵。

 

 

 

【中篇】

 

 

对孩子负责 为民族固根

——一位校长的行与思

 

 

 

       学校是校长的作品,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于是,记者对民院附小劳动教育的“探源”,聚焦于校长方少文。

    

特立独行见担当

    

  在岳阳,方少文的特立独行是出了名的。最有名的是他“好马却吃回头草”。

       2006年,方少文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办公室主任。没想到,四年后他却要求回到民院附小,再度担任校长。须知,院办主任是副处级,民院附小校长只是正科级。当时就有“杂音”:方少文是不是犯了错误?要不就是傻,放着副处不当,何况只要再“熬”几年,副院长、正处级不过“探囊取物”呀。

       方少文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他就有机会竞聘院办主任,只是考虑到自己是师范生,更适合当一个小学校长,就放弃了。后来学院恰好需要办公室主任,便服从了组织安排,但自己一直把人事档案留在了民院附小,似乎是小学教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果不其然,2010年,当时的民院附小校长达到“退线”年龄,方少文觉得自己更适合也更热爱小学教育,就向组织提出了回民院附小的请求。大部分院领导不敢相信。他逐一找领导坦露心迹,最后领导们都被说服和打动了。自此,方少文对一切“杂音”充耳不闻,华丽转身,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教育中。

       这样特立独行的事,在方少文身上还不少。

       当年,他是颇有争议的语文老师。他不做基础训练,不搞单元测试,不按教材上作文课,还取消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推行知识与能力检测,阅读、练字、锻炼、做事、背诵、练笔,样样都来,就像自己的“师范岁月”。他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达到4000万字以上,还“头头是道”地说,“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中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

       2004年,他初任民院附小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取消“副食店”。须知,副食店当时一年可以赚20万元,是学校唯一的津贴来源。但他认为,校园里存在副食店,一方面会导致病从口入,另一方面,学生上课时老惦记,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算得上方少文特立独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众所周知的大环境,他却对劳动教育情有独钟。他认为当今劳动教育的缺失,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最终成为一个国家战略问题。2010年重当校长后,他第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就提出了“4个天天”,即天天锻炼、天天读书、天天做事、天天思考。每一项里面都包含“劳动”的因子。特别是他“标新立异”搞厨艺教室,并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决做出“大手笔”的安排。

       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很容易感觉到,方少文所有的特立独行,其实都一脉相承,所有的一切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担当,指向的都是为了孩子。

   

点点滴滴见情怀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方少文的出发点,有必要把镜头拉得更近。

       民院附小有几面墙壁上长满了爬山虎。春天,嫩绿的新叶爬满窗户玻璃;夏天,整墙的绿叶苍翠欲滴。更有枝繁叶茂的高大樟树招来各种小鸟栖息,常有胆大的鸟儿飞到操场上觅食,偶有调皮的鸟儿扑入教室闹腾。

       进校园的马路边安放了一排休闲石凳。孩子们上课前、体育课间、自由活动时,都可以在凳上休息、玩耍。每间教室的走廊、窗台上安装了木架子,可以摆放图书、陈列学生的手工作品、存放学生种的小植物和养的小动物。窗台下安放了木制长凳,供学生坐玩和阅读。

       连接南北两栋教学楼的西教学楼,被拆除建成了宽敞开阔的风面走廊,每层有一个标准的篮球场那么大,可同时容纳4个班的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南北教学楼之间的平地上,建了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圆形喷泉池。仿铜钱状的小桥布局,周围栽种垂杨柳,风吹杨柳,伴有上百条观赏鱼成群结队游弋,还有8只常浮出水面,爬上石头晒太阳的巴西龟,真是孩子们的乐园。

       学校还保留着一个天然草坪,每年上学期是育草期,一条环草坪的黄色警示线构筑了孩子们眼中的安全线、内心的生命线。

       校园里这一点一滴,让人们禁不住赞叹,方少文这个校长真有情怀!

       方少文的情怀,还不止这些。

       每学期的运动会学生都翘首企盼,遗憾的是可供申报的项目有限,大部分学生除了参加开幕式,充当拉拉队队员或者志愿者以外,与项目无缘。方少文创办了新颖独特的全员运动会,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全员运动会既有全员参与的跑步、接力赛、投球入筐、花样跳绳等集体运动项目,也有滚大球、毛毛虫、抬小猪、转木棍接力等趣味体育项目。每个学生都是运动员,每个学生都是拉拉队队员。

       在作业的布置上,方少文倡导全校师生家长玩“数独”。这是一种数学游戏,对培养数感、逻辑思维能力、专注力、耐心以及增加亲子互动等大有裨益。他还在全校推广家庭实验室计划,倡导每个孩子在家庭开辟一角作为家庭实验室,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科学小实验、机器人等体验观察性作业。

       至于他和孩子们打交道的方式,那就更加“接地气”了。

       开学典礼上,方少文教孩子们怎么称呼他:除了叫方校长,也可以叫方老师,更可以是方爸爸,“因为我跟你的爸爸一样喜欢你,疼你,爱你。我还告诉你们一句悄悄话:我比你的爸爸更爸爸,因为你的爸爸可能打过你,可能会打你,方爸爸不会打你。”他还和孩子们拉钩,约定四项内容:天天锻炼,天天读书,天天思考,天天做事,只要做到了就奖励。“我的身体是最棒的,因为我天天洗冷水澡。下雪的时候,我可以在雪地里洗澡,就像小企鹅一样不怕冷。如果哪位同学坚持天天锻炼身体,我一定奖励他小礼物。坚持得特别好的同学,下雪的时候我会在学校操场用雪洗澡给他看。”“希望同学们天天做事,做自己的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个学期我们各班、各年级都要举行做事比赛。最喜欢做事、最能干的小朋友,方校长带你们到南湖边上的龙山玩一天,吃烧烤,好不好?”这样的讲话,拉近了校长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少同学叫他“方爸爸”,学生经常向他讲心里话,说悄悄话。

       还有一次,那年的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他给太阳公公打电话:“请问是太阳公公吗?我是民院附小校长方少文,今天我们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们有2137位学生,他们很多管我叫‘方爸爸’。天气不好孩子们会冷的,他们可喜欢运动了,太阳公公能不能露个脸?”他模仿太阳公公,传来苍老而慈祥的声音:“那好吧!不过要你的孩子们发扬体育精神,认真开好运动会,更重要的是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你看,太阳公公真的露出了笑脸呢,北风爷爷也受到太阳公公的感染,把23级的北风变成了温和的风,正在抚摸孩子们的脸呢!”

       此次运动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低年级小朋友常缠着方少文要太阳公公的电话,遇上阴雨天便让他给太阳公公打电话,要请出太阳公公。

       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当把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民院附小的孩子是不会忘记‘方爸爸’的,是不会忘记校长在雪地里洗澡的,也是不会忘记他给太阳公公打电话的。”方少文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坚持不懈见肝胆

   

  言归正传,回到劳动教育本身。

        “我为什么重视劳动,首先是受家庭的影响。小时候,父亲常说,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饥挨饿。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这里的划算就包括了四时劳作。传统文化讲的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少文坦言,自己出身农村,什么农活都干过。父母亲都90多岁了,至今劳动,父亲种菜,母亲卖菜。

       他扳起手指,分析劳动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升学成了独木桥;二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普遍娇惯,加之“隔代教育”,基本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他举了学校一个女老师的例子。她在家是乖乖女,在校时也品学兼优,可成家后发现要补一课,那就是家务劳动,以及管理生活、安排生活的能力,这一度让她很受挫折。

       “我们有责任为所有的孩子补上这一课,不能让孩子们重复上一代的‘悲剧’,不能让上一代的劳动缺陷再遗传。这不仅关乎孩子个人,而且关乎民族未来,因为没有劳动基因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没有劳动基因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方少文的话掷地有声。

       为此,他认真学习了革命领袖们关于劳动的经典论述,还特地向记者引述了马克思说的“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和毛泽东说的“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他还深入钻研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等教育理论,对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名人的耕读、持家、劳作颇有兴趣。

       他热衷研究典型和实地调查。早在1997年,他就看过江苏南京一所学校有关劳动教育的光碟,至今印象深刻。记者看到,他撰写的调查报告《爱劳动的孩子易成才——关于小学生从事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出炉时间”是2002410日。2005年,他专门考察了长沙市岳麓区综合实践基地。2015年,他陪同市教体局局长王德华去山东潍坊一劳动基地考察。近年来,他去岳阳周边寻找和联系劳动基地,君山、许市、西塘、郭镇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劳动教育还必须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方少文说,学校曾有一位来自韩国的小留学生李圣元,自理能力、劳动能力“超强”。臧仕昭同学在日本读了几年小学后到民院附小读书,这方面表现也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201011月我去日本考察了14天,发现日本孩子很独立,每所学校都有劳动基地,校内有蔬菜园、小块水稻田,每个家庭都有孩子专用的劳动工具。2012年我去英国考察,发现学校有小动物饲养、植物种植等课程。2017年我到美国考察,看到的也是一样。为什么他们那么重视劳动,劳动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值得我们去探究。”

       方少文说,开展劳动教育,首要的是改变老师的观念。“老师们很少去思考,就算明知教育有弊端,也不思改变,更不知如何改变。”2016年出现一个“触发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一位老师的儿媳妇在美国,她发来一个人带孩子的视频。即使她现在生了二胎,也没请保姆。而在中国,往往是一对夫妇、四个老人加一个保姆围绕一个孩子转。于是他在全校老师中播放了这个视频,“强力”推动劳动教育。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课程组,方少文任组长,副组长为教学副校长。“新生事物,不自己当组长,就没有力度。”一共500多平方米的厨艺、陶艺、木工、手工四个教室,也于201610月建成使用。

       “岳阳市教体局非常支持我们的劳动教育。”方少文开心地介绍说,仅仅是建设这些综合实践教室,市教体局前后投入了近100万元。王德华局长高度认可,时任市委书记胡忠雄六一儿童节看望师生时特意去了厨艺教室,就是王德华极力推荐的。朱新和督学经常来学校,和老师们“切磋”如何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市教科院夸赞他是“教育行为主义者”,准备把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作为课题申报。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金华和义教室主任袁丽多次来学校专题研究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都是大家在一起反复敲定的。

       知天命,再加鞭。1967年出生的方少文表示,职业生涯越来越短,责任感却与日俱增,“教育的底线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更美好,长远目标是让一个民族更强大。在此,我真诚呐喊,劳动是孩子们的精神钙片,是他们人生幸福的基石,而娇惯溺爱则是慢性毒药,贻害无穷!”

 

 

 

【下篇】

 

劳动,让改变悄然发生

 

 

 

      “你看,他们长大了!”176班班主任宋老师感慨万千。

       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有的拿着比自己高一截的拖把在拖地,有的小心翼翼地收拾碗筷,有的蹲在厕所里用小手认真搓洗袜子……虽是笨拙的模样,但也遮不住眼睛里专注的劲儿。

       “劳动真让人成长,坚持了一年后,一年级时还需要家长帮忙来清扫教室的孩子们,二年级就能够自己动手,将教室打扫得比较干净了。感受到劳动不易后,那些喜欢乱丢乱扔的孩子不再将垃圾扔在地上。”宋老师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自己真的感到欣喜。

    163班班主任江苏也感慨道,会劳动的学生变得更聪明了。他们从劳动中体验到的责任感、自信心和独立性比别人明显要强些。坚持劳动的学生不娇气,意志更坚强。坚持劳动的学生手脑的协调训练多,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处事要灵活不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让老师成了直接受益者。每天的班级劳动,可以在15分钟内结束。大扫除时,学生们劳动的热情高涨、动作娴熟,老师只好当个“甩手掌柜”,落得个轻松。

       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也成为受益者。

       “在来民院附小就读之前,我的孩子在岳阳县直小学就读,算得上是品学兼优。不足的是,比较娇气,不够独立,基本上不参与家务劳动。”143班学生兰东烨的妈妈说。

       “东烨读六年级时,我怀孕了。在决定接不接纳这个小生命的时候,东烨表态了:‘妈妈,我想做哥哥!’”东烨妈妈深情地回忆说,“怀孕之后,我厌恶油烟味,根本不能进厨房,老公又在外地上班,不能天天回家,我感觉生活一下子变得有点艰难。就是这小小的孩子,承担起了照顾我的责任,不仅端茶、递水、提重物,过马路时还站在车来的那一边护着我,更是每天晚上钻进厨房为我准备晚餐。厨房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是幸福的奏鸣曲。”

       爱是一种心愿,更是一种能力!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民院附小的厨艺课给了孩子做饭的机会和能力,小小的孩子又怎么能够放下娇气,收起年少的稚嫩和不安,把照顾妈妈的重任扛到肩上?东烨做的晚餐虽然不够美味、精致,但是,这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和付出,让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一个懂得爱他人的人,一个能够把爱的心意化成爱的行动的人,必定会被幸福眷顾!”东烨妈妈说。

       当然,体验最深的是孩子自己,受益最多的也是他们。

       161班学生李涵伊在南湖广场卖水,虽屡遭挫折,但越挫越勇,最终让“叫卖声传遍了整个广场”。“此次义工活动,我收获的不只是钞票,还有那份凡事不能怕吃苦的精神。”

       “我经常在散步的过程中捡拾一些可回收的垃圾,像饮料瓶、塑料食物包装袋,等等。”168班学生许雅茜说,“我觉得这就是我在环境保护活动中最好的行动,我们爱地球,地球才爱我们呀!每次散步回来,我都会将捡拾到的这些物品放在小区门口的一个垃圾箱旁,因为我知道经常会有一个捡废品的奶奶来这里,她一定需要这些东西。”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次,我参加了班级组织的‘小小环卫工’的活动。”163班学生刘梓淳说,“从南湖广场一直步行到千亩湖的九孔桥,我沿途做保洁卫生工作。没走多久,我看到了一包被丢弃的零食,它是如此的肮脏恶心。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夹子迅速张开,将垃圾送回了‘家’。我已经不是把捡垃圾当成一份任务,而是当成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

       “劳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本领,也有了很多的体会。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会将被子叠好,洗漱后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去上学。放学回到家,会将阳台晾晒的衣服取下叠好。晚饭前,会带着弟弟听歌或是随音乐摇摆,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丢垃圾。家庭作业写完后,会跳绳、阅读、练字、预习功课。睡前自己洗漱、整理书包。一天就在这紧张而又忙碌中度过。我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感受到妈妈的辛苦与付出。”163班学生伍亿说。

       “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你看,学生们已经将劳动实践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本能。在家里,他们生活自理,不用家人操心,还能完成部分家务劳动;在学校,他们整理教室、打扫卫生得心应手,还有“小雷锋”悄悄地利用午休时间整理书架、收拾讲台、给盆栽浇水;走出校门,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或是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贡献,是责任担当的小公民。

       “其实,我们也曾有过困惑,也曾纠结过。”民院附小德育处主任李元君说。

       “刚开始推行德育实践活动时,孩子和家长们都以为只是走过场,又担心孩子精力分散影响学习,给孩子安排家务劳动时能少则少、能轻则轻,确实有点应付的心态。”161班学生曹嘉芮的家长向记者介绍。

       “我们认为让孩子、家长在纸质表上签名、写感想获得的感受与在电子表格上快捷输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因为我们的德育实践活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而且是一票否决制,有些家长担心自家孩子不能评三好学生,就虚报劳动时间。”李元君说,基于此,民院附小一直在探寻更科学、更持久、更有意义的方式,将德育实践与自我评价更好地进行融合。

       “目前,我们在组织引领、督促反馈、检查评价等环节都全程参与,特别是家委会的鼎力支持,让我们如虎添翼。我们也会吸纳大家的智慧,使这项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李元君表示。

       “老师,您尝尝我做的可乐鸡翅。”154班学生曹智勇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鸡翅对记者说。只见鸡翅煎得金黄透亮,色泽艳丽,尝一口,既有鸡翅的软糯,也有可乐的爽口,咸甜适中,味道真不错。“同学们都说我做的可乐鸡翅最正宗,每次上厨艺课,大家都想要我做呢。”曹智勇骄傲地说。

       “你从一开始就喜欢劳动吗?”记者问。

       “说实话,我开始并不喜欢劳动,每天扫地、拖地、倒垃圾挺无聊的。”曹智勇说,“不过妈妈鼓励我说,国外的小朋友像我这么大都能换灯泡了,我也不能输给他们。”

    现在的曹智勇,不仅每天整理书包、书桌,起床后收拾床铺、叠被子,独自做好上学前的各项准备,还能独立洗澡、洗自己的内衣裤,更能给家人做上一大桌好吃的饭菜。“我们家族里有位堂哥,过年时还花钱请人拖地,太不可思议了。我是家里的一份子,我有责任为家里出一份力。”曹智勇说。

       改变是静悄悄的,改变也是轰轰烈烈的。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当曹智勇、毛宇栋们在劳动中成长的时候,他们得到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