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观察 > 详情

毕业致辞里的“青春密码”

2018-07-17 10:36:5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毕业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迈向新的人生舞台。离别之际,毕业致辞成为这个季节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其中既包含着母校对毕业学子的叮嘱与期盼,也是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如何看待风行一时的毕业致辞?它究竟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课”

  “选择越多,迷茫往往也越多。在选择面前,不要为外物所扰,不要为私利所动,不要为俗流所惑,要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希望你们今后抖音少玩点,好书多看点;外卖少吃点,自己学做点”……毕业季,各高校的毕业致辞刷屏网络,成为毕业典礼中的“重头戏”。

  从以往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到而今“接地气”的幽默调侃,随着时代的发展,毕业致辞的语言形式有了不少的变化。

  反观当下的高校毕业致辞,有的主打“温情牌”,如黄淮学院院长谭贞叮嘱毕业生理解人生的不容易——“请一定要大胆扶起摔倒的老人,以暖心之举驱逐冰冷麻木。不要轻易给迟到几分钟的外卖小哥差评”,教导他们学会宽容;有的则以调侃式的“道歉体”开场,为学校管理的疏忽之处致歉,如黑龙江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所言,“我要向大家真诚地道歉——因为你们曾经居住的宿舍,不美丽,但很冻人;有的生活和学习场所,找卫生间基本靠闻……”

  在脉脉温情与诙谐调侃之外,也有人以家国情怀为念,给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以郑重的叮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对近五年来各高校的毕业致辞进行过一项大数据分析,在这大学里的“最后一课”上,“人生”“创新”“时代”等成为高频词汇。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呼吁武大学子担当时代的领跑者,立爱国之志,传承报国精神,永葆坚毅之心;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希望学生牢记“公能”校训,将“爱中华、复兴中华”作为新时代南开人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校方还将宿管阿姨从幕后请到了台前致辞。宿管阿姨马广凤的一句“工作以后,再晚也要好好吃饭”的叮咛,被学生誉为“比校长致辞更催泪的暖心之语”,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临别之际的难舍之情。

 

 

毕业致辞,只为博君一笑?

  近年来,纵观毕业致辞的发展与流变,就演说风格而言,正儿八经说教的语言少了,“潮”言“潮”语多了,和学生的距离也更近了……

  其实,毕业致辞的推陈出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2010年,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短短16分钟的毕业致辞,被掌声打断30次,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呼“根叔”。昔日严肃的大学校长走下神坛,成为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和即将离家远行的孩子们说些家常,聊聊人生,高校毕业致辞自此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每逢毕业季,各类文体的毕业致辞纷至沓来,“伤不起”“白富美”“给力”等网络热词频现,这种通俗的语言表达与演说方式,博得了毕业学子的阵阵掌声。

  “毕业致辞切莫变成毕业‘笑’辞。”在教育时评人殷建光的理解中,“毕业是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毕业致辞是学校在临别之际给学生的最后一次教诲。这神圣的‘最后一课’应该满怀深情,闪烁着为人师者的智慧光芒。”作为师长,在与学生道别之际,应该用自己的人生智慧来点拨学生的未来,为学生上一堂充满智慧的“最后一课”。现实之中,一些学校的毕业致辞,一味地靠网络语言提升亲和力,甚至不惜走向低俗、媚俗。这样的毕业致辞仅仅只是博得了学生一笑,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毕业致辞。

  “临别的谆谆寄语,万不可单纯地以‘接地气’或‘潮’来衡量。”郑州市第二外国语中学教师杜建锋认为,毕业意味着离开,母校的背影会在以后的时空里越走越远。相比于平时的课堂,这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课”以贴近学生的方式来讲述,借助常见的网络语言来增添趣味未尝不可。但毕业致辞的出发点不是迎合,而是引导;不是欢笑,而是理性。其主旨应该是为毕业生走向人生的远方增加前行的力量,为他们即将开始的人生新征程提供高屋建瓴的意见与建议。

 

毕业致辞承载大学精神内涵

  当毕业致辞日渐成为一种时尚文化,这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还是一次看似喧闹的作秀?理想的毕业致辞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如果简单地将在毕业致辞中使用网络语言视为贴近学生的个性表达,这其实是一种误读,重要的不是表达方式,而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真正贴近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是说真话、实话,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同学们一起重温大学四年生活,展望未来。其实,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毕业致辞要有思想、有内涵,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熊丙奇说。

  眼下,毕业致辞的文风变得越来越有亲和力,一些校长、老师甚至不惜化身为“段子手”,金句频出,笑语不断。有关专家表示,文风的改变固然值得肯定,但除了让人付之一笑之外,还要为毕业生今后的人生路打下思想文化的烙印。此外,媒体舆论不能仅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毕业致辞中夺人眼球的“漂亮话”上,而要学会沉潜,学会从大学校长、老师的毕业致辞里探寻一所大学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基因。

  “‘道歉体’毕业致辞里提到的一些问题,涉及后勤等学校管理的具体事务。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些管理问题并不难解决,既然知晓问题的存在,那么努力解决它,是不是比毕业时道歉更有用?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更值得反思的是大学教育,能否让学生掌握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在媒体评论员杨三喜看来,毕业致辞不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喜剧演出。高校毕业致辞要避免从冗长无趣、空洞乏味的极端走向流于形式、哗众取宠的另一个极端。

  “校长们费尽心力为毕业生上的‘最后一课’,鼓唇摇舌与口若悬河般的演讲不是为了博得毕业生的一句点赞,而是在若干年后让学生依然记得,那段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曾经有这样一位长者为自己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杜建锋说。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