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下称“双一流”)名单公布,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新京报》)
笔者注意到,与“双一流”大学公布对应,该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刷屏,同时各省市也纷纷在媒体隆重公开本地入选高校名单,可见“双一流”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焦点效应。据了解,“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是一个促进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全新计划,而这也恰恰契合了社会对高校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期盼和对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也正是基于此,“双一流”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面对“双一流”大学建设,更让人关注的是,今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的明确规定:“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也就是说,“双一流”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教育部也表示,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因而,“动态管理”更成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突出亮点,而这也恰恰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正确姿势”。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建设可谓是一日千里,不少高校较十年前相比,不管是学科设置、学科建设,还是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都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国家前几年退出“985”“211”计划后,各地高校建设更是风起云涌。但在高校飞速发展的背后,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高校学科重复设置、重复建设,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布局严重失衡重点高校过分集中,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等,
部分高校存在的内在矛盾和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内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导致高校发展存在低质竞争和科学试着资源浪费等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次问题,则是高校在建设上存在一次投入一劳永逸思维,很多在建设之初坚持高大上,学科设置坚持前沿为要,突出热点行业,但后期管理却是少有改进和完善,有些专业已经落伍或者出现了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但却不在更改,学校后期管理坚持吃老本稍有改革改进,在科研和学术领域步履蹒跚,在人才培养上难有起色……这些现象的关键诱因,则是一劳永逸地站在“功劳簿”上去管理高校,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和前进的压力助推高校改革发展。这种现象在不少高校甚至是重点高校身上表现突出,这不仅导致高校发展出现凝滞期,同时也导致高等教育资源不如低水平发展的恶性循环,甚至导致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对于高校,对于整个改革发展大业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和销蚀。
这次“双一流”大学建设,坚持的最基本标准,就是动态管理,也就是坚持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一方面,即便通过遴选被命名为“双一流”,但如果在建设阶段性过程结束后并没有达到逾期目标,可能会被调整出具。这对于“双一流”大学而言,挑战性和竞争力可想而知,这必将促使高校时刻不可懈怠地去抓好学科建设和大学建设,不然将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和无奈,将无法给社会交代。另一方面,“双一流”自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尚未有重点的起点,这类似于给高校设置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命题,并促使高校永不停息改革发展和朝着“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奋进,如若不然,一步跟不上将面临步步跟不上的困窘,在这样的情形下,哪个高校愿意冒着被淘汰、被出具、被否决的危险,去止步不前,去放弃改革发展,去心有他骛呢?毋庸讳言,动态管理,这对于“双一流”大学建设监管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而言,对于高等教育质的改革发展进步而言,确实是一个“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