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公共场所禁烟后,今年,全国各学校也全面禁烟,对违反规定,在公共场所、学校吸烟者进行批评处罚等,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控烟效果并不理想,有媒体报道,控烟10年,我国烟民数量不降反升。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多种,这些只对末梢发力,而没有对源头加强监管的禁烟方式,先天不良,以致“烟流”滚滚,痼疾难返。要彻底根治,需多方协调、齐抓共管。从哪里着手更好呢?笔者认为,不妨从改变香烟包装开始。
我国香烟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包装上,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品、尚品、极品、经典、钻石、至尊……一个比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随便拿起哪一种烟,外包装都是美轮美奂,有风景秀丽的山山水水,有设计精美的花花鸟岛,有底蕴深厚了名胜古迹,黄河、长城、大熊猫、天安门等有明显代表和象征意义的图案也赫然印在一些香烟的外包装上。纸盒、铁盒、罐装,形式多样;黄嘴、蓝嘴、金嘴,层出不穷。对消费者而言,这是最直白的诱导和吸引,看上去就赏心悦目有品味,吸起来谁还会犹豫?包装越好,档次越高,请客送礼,烟成了首选,攀比之风蔚然。危害健康,污染环境,还为不良社会风气推波助澜。
而据北京市消协调查,我国一些出口的香烟在国外的包装上印着“变黑的肺部”危害图,而在国内的包装上印的却只是一句不明显不突出的“吸引有害健康”,烟草企业在香烟包装上国内国外采用双重标准,侵害了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安全权和知情权,将提起公益诉讼。这说明,国外许多国家是通过对香烟包装的限制方式来控烟禁烟,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借鉴?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曾说“烟害所引起的死亡已经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不夸张地说,它是当前中国的最大杀手。”这样的数据不可谓不触目惊心!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再消极被动了,“健康指数”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指数”,改变香烟包装,给人以警醒,从而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量和吸烟量可以说是刻不容缓!真正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着想,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一定要认清职能,加快改革,戒除对烟草财政依赖的“烟瘾”,采取强制措施,规范香烟包装,要求香烟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规定在香烟条、盒包装的最醒目位置上印上“变黑的肺部”危害图,以大而突出的警告图和警示语清晰的警醒消费者,把香烟外包装转变成烟草危害宣传的最前沿阵地。当消费者看到香烟包装就能想像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心生厌恶,主动拒绝,从而减少吸烟或不吸烟时,禁烟的效果一定会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