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于70至89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已过了科研创造高峰,所以院士队伍年轻化也是与时俱进。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开风气之先,自己申请,并于2005年获准退休。今年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不料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婉拒。(12月22日《人民日报》)
院士管理制度僵化,由此引发的负面新闻不断,一直饱受社会诟病。特别是,院士承载太多的隐形资源和利益纠葛,加之没有退出机制,使院士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烟草院士”谢剑平“该辞退却辞不掉”,相反,“八旬院士”沈国舫“想退休却退不了”。为此,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成为三中全会重要议题之一。然而,不破不立,改革院士制度,关键是要做好“破”与“立”这篇大文章。
首先,应实行“三破除”。一是破除院土行政化。院士遴选应坚持以德为先、学术优先的原则,让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扭转过去政府和学术官员易当选院士、院士易做政府和学术官员的不良现象,让学术至上取代行政至上。二是破除院士终身化。院土违纪或不符合条件,责令退出,永不遴选;院士到了一定年龄,必须退休,可聘为“荣誉院士”,扭转院士“终身荣誉”需“终身工作”的弊端。三是破除院士功利化,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挂钩,不与科研经费挂钩,不与院士所在单位的工作挂钩。
同时,应实行“三建立”。一是建立院士考评机制。做好长远规划和制度安排,制订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院士品德、学术规范;建立院士个人品德、学术档案,注重平时对院士品德及学术成果的督查,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二是建立院士监督机制。除了“两院”做好内部监督之外,应探索社会监督机制,将院士相关信息公开发布,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建立院士激励机制。鼓励院士潜心科研,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院士,给予重奖。
总之,“破”与“立”的重点是:破除院土行政化,建立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只有这样,“两院”才能真正成为纯粹的、权威的学术机构,院士才能真正成为学术界的精英,而不是从事行政事务、甚至抢占科研经费和各种社会特殊资源的“院仕”,才能实现院士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那些长期从事科研且成果丰硕的中青年人才,在院土评选和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使中国科技事业永葆活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