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戴维)近日,在刚刚结束的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师生职业技能竞赛中,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唐绍华获得金奖。自站上讲台以来,唐绍华始终以“深耕教学、科研赋能、育人育才”为坐标,在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领域走出了一条“教、研、赛、育”深度融合的道路。从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到校级“师德师风标兵”,从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竞赛奖项到带领团队打造省级优秀人才培养方案,他用扎实的行动,诠释着高职IT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教学深耕,把“企业需求”搬进课堂的“课程设计师”
“高职IT教学,不能让学生学过时的技术’,更不能学‘用不上的技术’”。这是唐绍华常对年轻教师说的话。作为《JavaEE企业级应用开发》《微服务架构应用开发》等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他始终盯着产业前沿——当企业普遍采用微服务架构时,他第一时间重构课程内容,引入Spring Cloud Alibaba 实战案例;当VUE成为前端主流框架时,他牵头开发《VUE 高效前端开发》教学贯穿项目,融入合作企业的电商项目源码。
为了让课堂更“接底气”,他将产业链项目转化为三级教学项目:在一级教学项目中,学生开发的软件项目,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通过企业工程师的“真实评审标准”;在二级项目环节,他指导的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商业项目”开发,毕业前就能积累项目经验。“唐老师的课像‘岗前实训’,毕业找工作时,我把课程项目给HR看,当场就拿到了offer。”2021届毕业生小彭的话,道出了唐绍华课程的“实用价值”。
多年深耕换来了教学口碑,他多次获评校级“优秀教师”,主讲课程成为精品课,更用多次校级教学考核A等的成绩,证明了“把企业需求搬进课堂”的教学实效。
科研反哺,让“技术成果” 赋能教学的 “创新领航者”
“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技术’”。 唐绍华聚焦“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两大领域,主持3项省级课题、6项厅级课题、9项软件著作权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注入“鲜活血液”。
更难得的是,他把科研过程变成学生的“成长课堂”:指导学生完成5项大学生科研项目,让学生体验科研项目的申报到结题,其中2项学生参与的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的管理系统升级。“跟着唐老师做科研,我不仅学会了技术,还懂了‘怎么用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参与课题的学生小谭说。

育人育才,带学生“从赛场到职场”的“技能引路人”
“竞赛是检验教学的‘试金石’,更是学生成长的‘快车道’”。在唐绍华看来,指导学生竞赛,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本领、积累项目经验。近年来,他带领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国家级二等奖 1 个、省级一等奖3个、省级二等奖8个…… 每一块奖牌背后,都藏着反复攻克技术难关的坚持与耐心。“唐老师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遇到问题不放弃’的工匠精神”。当时的团队成员小颜,如今已是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
除了技能竞赛,他还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指导信息素养大赛时,他教学生“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有用信息”;带队“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时,他帮学生梳理“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拿奖,更能“把赛场能力转化为职场竞争力”—— 近三年,他指导的毕业生中,85%能在3个月内独立承担企业开发任务,20余人获评企业“年度优秀员工”。

团队引领,推动专业“提质升级”的“改革带头人”
“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优秀,团队的成长才是真进步”。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唐绍华始终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他牵头制定的2021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突出实践能力”,获评湖南省优秀人才培养方案;团队探索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模式,获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了带动年轻教师成长,他把自己下企业的经验、备赛的技巧、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指导年轻教师申报课题时,他从“选题方向、方案设计”到“论文撰写、成果转化”全程把关,近三年帮助3名年轻教师成功立项厅级课题,3人在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唐老师就像‘领路人’,跟着他,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年轻陈老师说。
如今,45岁的唐绍华依然保持着“深耕的热情”:他正在推进新的“供需对接项目”,计划把企业的“AI 开发工程师”岗位标准融入课程;他还在打磨新教材,想把“低代码开发”这一前沿技术教给学生。“高职教育是‘接地气’的教育,只要能让学生‘学一技、安身立命;有匠心、服务社会’,我愿意一直做下去。”
从80后青年教师到高职IT教育的“中坚力量”,唐绍华用22载的坚守证明: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只要心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深耕教学、科研赋能、用心育人,就能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筑梦人”,为产业升级、国家发展培育更多“能干活、干好活、有追求”的大国工匠。
编辑:黄权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