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智库 > 智库·专题 > 详情

光影铸魂:高中思政课影视资源的创新运用与价值挖掘

2025-11-11 11:06:3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肖霞

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其生动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将电影资源引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还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思政课更具活力。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思政课中的价值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满堂灌”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电影具备声音、色彩、画面等视听元素,具有直观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时,播放电影《南京照相馆》片段,以独特的“照相馆”视角切入历史,学生直观感受普通老百姓在战火中保护罪证、揭露日军暴行所展示出的勇气与坚韧,将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具象于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之中,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来。

(二)丰富教学素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思政课中核心概念、理论观点较多,单纯借书讲书,以原理讲原理,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电影资源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进而充实教学素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经济与社会》模块中关于“如何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一内容讲授中,可选取纪录片《国企备忘录》片段,展现我国国企改革历程,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直观感受国企的发展壮大,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

(三)挖掘影片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秀的影视作品反映着社会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在思政课堂恰当使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与丑恶,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电影《我本是高山》,由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了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及她对教育的热情与付出,一个个大山的女孩因她走出了大山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到奋斗的力量、人生的价值,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四)感受影视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随着影视文化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涉及领域越来越广,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电影,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例如,观看一些国际知名电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问题等,从而加深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提升国际视野 。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影视资源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相关性原则,基于课程内容精准选择影视资源

影视库资源庞大,不同影视资源涉及主题不同,思政课上影视资源的选择要紧密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电影所传达的主题与教学知识点相契合。如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单元教学时,可以选择电影《百鸟朝凤》,影片聚焦传统乐器唢呐技艺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引发学生对非遗技术如何传承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

思政课影视资源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影资源。对于高一学生,可以选择主题较为鲜明的电影,帮助他们初步建立对思政课知识的感性认识;而对于高二、高三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内涵更加深刻、思想性更强的电影,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创新影视资源的运用方式

影视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过度依赖影视资源而忽视了教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导致本末倒置,从而使影视资源辅助教学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影视资源的播放避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一般来说,可选取影视资源中的关键片段或对影视资源进行剪辑重组进行分段播放,每段视频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便于更好结合教学需要在不同教学环节服务教学活动。

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主权国家”前,播放电影《湄公河行动》中国警方跨境追捕毒贩的片段,引出国际合作、国家主权等话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 。

在具体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选取电影中的具体情节或根据需要剪辑的视频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政课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在讲解“社会公平与正义”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影片中关于药品价格、医疗保障等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探讨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根据电影的主题和内容,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辩论。如观看电影《人工智能》后,让学生就“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

影视资源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也可延伸到课后,布置学生观看相关电影,并要求他们撰写影评或观后感,加深学生对电影内容和思政课知识的理解。

(三)教育性原则: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电影

影视资源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应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服务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为此,挖掘电影中的思政元素是影视资源在思政课中运用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电影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如在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时,引导学生关注影片中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以及对正义的坚守等思政元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和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

影视资源的使用要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解读电影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负面内容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对电影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价值取向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使用,要引导学生将电影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电影所反映的问题来反思现实生活。例如,观看《南京照相馆》后,让学生分享感受,讨论当代青年应如何承担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

三、电影资源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以《南京照相馆》为例开展“历史与价值观”教学

在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影前,布置课前准备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影片的历史背景、事件原型、南京大屠杀史料、战犯审判流程等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包括:分析影片中阿昌、毓秀、照相馆老板、翻译大海等人物形象及心路历程,进一步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普通百姓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面对历史的考验时,个人的价值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学生也更加坚定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信念 。

(二)利用《烟火人间》开展“生活与哲学”教学

在“社会历史的本质”一课中,引入电影《烟火人间》。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中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展现主人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引导让学生思考社会存在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主客观条件,也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电影资源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电影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准选择电影资源,创新运用方式,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电影,做到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相信随着电影资源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岳阳市第十四中学

【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化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202304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王玉洁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