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乡的小小推荐官杨民竹。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藏在侗乡烟雨中最温润的名片——风雨桥。它以木为骨、以瓦为衣,成了家乡最熨帖的印记。
宋代时,侗民在建筑术上受到汉族先进技艺的影响,以“托架简梁”之法造桥。又因乡野多雾雨,木桥易腐,便在桥上覆瓦成廊、立柱为檐——风雨桥的雏形,便在烟雨中萌了芽。侗族地区现存最早的风雨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湖南通道县平坦乡的普济桥和回龙桥。
而在新晃的㵲水之上,一座青瓦木梁的风雨桥正延续着这份传承。
李娇娇摄
它最动人的,从不是“桥”的身份,而是“风雨”二字里裹着的烟火气。廊檐如伞,将风霜雨雪都挡在桥外。于是,这里成了时光的栖息地:晴时,阿婆们闲坐在桥廊边,蒲扇轻摇,把老故事揉进蝉鸣里;雨时,孩童们踩着桥边的水花,笑声裹着雨丝漫过栏杆;夏夜,晚风掠过桥面,连白日的喧嚣都变得温柔;冬日,暖阳铺在廊柱上,悄悄捂热整个寒冬。这哪里是桥?分明是家乡的“烟火驿站”,每一道木纹里,都藏着软语与欢笑。
若你踏足我的家乡,不妨来这风雨桥走一走:指尖抚过凉润的木柱,听桥廊晃碎时光,看烟火漫过溪面——你会发现,这桥载的从不是行人,是侗乡人的晨昏与欢喜,是家乡写给岁月的情诗,读来全是温柔。
(作者 新晃县扶罗镇中学小记者 杨民竹 指导教师 李娇娇)
编辑:王诗蕾 实习 彭荟妍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