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蝉鸣渐起。当录取通知书化作梦想的通行证,我终于踏上了奔赴北京的旅程,开启“为中国而教”暑期培训的奇妙篇章。“为中国而教”以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为核心,通过多元的课程与极具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乡镇教师搭起来系统化的专业成长平台。参加完这次培训后,我感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心中的激动不能言语。
在众多精彩的培训内容中,“教育创客”模块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校友们分享他们的创客实践案例时,我立刻意识到,这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区别。该模块鼓励我们基于自身兴趣与学生学情,自主选择主题、设计并构建“创客”项目。这与我当时正在探索的“课前三分钟-时政播报”创新实践不谋而合。正是在“为中国而教”的启发下,我心中那颗深耕“时事新闻”教育创新的种子破土而出,在培训的滋养中不断生长,逐渐明晰未来的实践方向。
萌芽:在迷茫中孕育灵感之光
在“为中国而教”的鼓励和陪伴下,“青春之声,时事聚焦”就像一颗揣在怀里的种子,终于在我和孩子们的掌心,悄悄发了芽。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天马行空的点子,想做时政竞赛的头脑风暴,想带孩子们看遍新闻里的大世界,又舍不得错过校园里的小美好。可想法越多,心里越慌——到底要带着孩子们往哪儿走呢?
后来我才明白,我们真正想种下的,是一双能看见时代浪潮的眼睛,是一颗愿意为世界心跳的心灵。于是“时政小报”和“小圩之声”成了我们的双桨,就这样跌跌撞撞,划开了这场冒险的水面。
启航:于忐忑中踏出创新第一步
刚开始宣传新闻社时,孩子们听得入神,可一说到要写时政新闻、做创作,那些眼神就慢慢黯淡下去。我心里像被揉皱的纸,发疼又无奈,但还是告诉自己:先做起来,哪怕不完美,只要开始走,就不留遗憾。
在七年级的教室里,我选用B站上一位up主的系列视频——“温州时事”,来打开孩子们的好奇心,借着当时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潮,放手让他们创作第一份时政小报。当收上来的作品摊开在办公桌上时,我感到无比震撼,我的手都在颤抖——有人把新闻画成漫画,有人给标题配上灵动的花边,还有个爱画画的孩子,学习上的积极性不高,但一旦作画起来就闪闪发光,笔下的电影角色仿佛要跃出纸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只要给予空间,这些孩子的奇思妙想足以点亮整个世界。但我坚信,这只是开始。
生长:在感动中见证教育的力量
黄旭华院士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心中一片凄凉。和孩子们聊起这位隐姓埋名三十年的英雄,却发现好多人都没听过他的故事。那一刻突然明白,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新闻,是最珍贵的教材啊!从那以后,我们追过DeepSeek的科技奇迹,写过清明雨里的思念,讲过雷锋日记里的温暖。原本每月一期的小报,因为孩子们的热情,变成了半月刊。每次印刷时,油墨香混着孩子们的讨论声,流露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
在此基础上,“小圩之声”的诞生更像一场春天的偶遇。正值流感季,我们的任丰业校长亲手为孩子们熬煮、躬身倒草药的身影,被孩子们写进了第一篇报道里。字里行间全是藏不住的感动,原来我们身边的微光,也能成为照亮彼此的星辰。
在新闻社团跌跌撞撞成长的日子里,总需要一双手稳稳托住大家的梦想,而刘满晴同学作为我们新闻社的社长就为大家提供了温暖的依靠。还记得社团刚起步时,她捧着策划案的手都在微微发抖,眼神里藏着青涩与不安。可谁能想到,那些熬夜修改稿件的星光,那些反复打磨活动细节的晨光,都成了她蜕变的养料。如今的刘满晴同学,会自信喊着广播组织成员开会,会在截稿前帮大家润色文章,处理起突发状况来游刃有余,连发丝都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问她会不会很累,她却摆摆手,眼睛亮晶晶地说:“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骄傲,有意义的事情!很幸福,一点也不辛苦!”听到她这样说时,我都想落泪。原来,我们不仅是在经营一个社团,更是在彼此的青春里种下了一片星光。
绽放:让成果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
之后,我想着同学们自己创作出来的,不仅让班上同学能够看到,全校师生也要有机会看到。于是我们开始扩大宣传范围,联合学校“广播站”,把“青春之声”变成了广播站里的温暖人声,让每个新闻乘着春风飞遍校园。
后来,我们还把作品印成彩色报纸,同学们化身“小小发报员”,送到每个班级入班宣传,到办公室红着脸给老师介绍;为师生更方便了解,我开始定期在小圩中学工作群、朋友圈晒出这些闪闪发光的成果,并邀请学校领导给“小编者”“小画家”们颁奖。
看着社团从寥寥几人变成热闹的小集体,才发现当初那颗小种子,真的长成了能遮风挡雨的大树。我们的“新闻社”就这样在TFC的引导下、学校的支持下、师生共同的努力下继续稳步前进。
硕果:细数那些闪耀的成长印记
这些日子,有太多瞬间让我不禁红了眼眶。熬夜调整新闻格式时窗外的星光,和孩子们守着打印机装订成品时的欢声笑语,刷短视频突然来灵感时的兴奋雀跃……每一份小报、每一篇报道,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许也是教育最美的答卷。曾经那颗小小的种子,早已绽放成一片璀璨的星河。
这条路啊,有苦有甜,但只要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听着他们笔尖流淌的故事,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未来还很长,愿我们能继续追着时代的风,带着“青春之声”,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作者系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中学教师 吴丹)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