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2025年3月29日,来自望城区十所学校的50名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小记者,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参加以“走进国防科大,点燃强军梦想“为主题的“移动思政课”式实践活动。
走进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仿佛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军事科技史诗。从“哈军工”时期的筚路蓝缕,到新时代“天河”超极计算机、“北斗”组网的辉煌成就,展馆中每一帧历史切片都令人震撼。
校史馆入口处“强军兴国”四个金色的大字,使同学们宛若身临1953年“哈军工”初创时的峥嵘岁月。泛黄的《建校方案手稿》,陈赓大将的办公桌椅,无声诉说着,“两弹一星”元勋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心。
在“天河”超算展区,一组动态数据屏令人屏息:从“天河二号”稳居世界超算榜首,到“天河三号”突破计算瓶颈,中国超算的崛起轨迹在这里清晰可见。更触动人心的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日志——某团队在青海无人区进行信号测试时,曾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围坐篝火修改代码。一个个展品,承载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让雷小锋们真切感受到:所谓“大国重器”,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一代代科研人用热血浇筑的“中国精度”。正如展厅结束语所言:“这里陈列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民族挺直的科技脊梁。”
前辈用算盘打出“银河”,我们当以代码编织强军梦。新时代的 text-align: justify;">前辈用算盘打出“银河”,我们当以代码编织强军梦。新时代的青春誓言,既要传承“哈军工”的红色血脉,更要直面“芯困难”的科技攻坚战。而这部历史的新篇章,正等待着我们——新时代雷小锋去书写。
这场参观像一束光,照亮了科技强军之路的艰辛与荣光。当红色研学遇见国防科大校史馆,当“移动思政课”碰撞“国防科技史”,我们看到是一个民族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精神觉醒。
离开展厅,夕阳正为“天河”超极计算机模型镀上金边——这抹耀眼的余晖,恰如新时代雷小锋心中燃起的科技报国之火,永不熄灭。
(雅礼丁江学校 指导教师:石婵娟)
编辑:熊姗姗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