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油……”近日,湖南省湘潭县第二中学的趣味运动会举行,学生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该校教师张炳华告诉记者:“自从‘全员文体’启动后,学生们从教室走出来,动了起来、乐了起来,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2024年8月,湖南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以省域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生文体活动。随即,湖南14个市州相继出台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共制订1000余项活动计划。
“不同于专业的文体比赛,这些活动注重全员性、普及性、群体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我们不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运动员、艺术家,而是鼓励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很多人能够同时参与的文体活动。”湖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贺照说。
一个学期过去了,“全员文体”实施情况怎么样?记者在湖南各地采访,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
“以前校园艺术节、运动会基本是特长生的‘天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现在我们做到了尽量让每名学生都上场,大家的积极性高涨。”长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分别开展男女混合制足球、排球、篮球班级联赛,学生参与校园三大球运动的兴趣被大大激发。雨花区和平小学将篮球运动作为特色创建突破口,细化推进策略,形成“人人会篮球、班班有队伍、年年办联赛”的格局。
长沙市按照“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思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探索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2024年秋季,全市共在221所学校开展“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根据区情、校情不同,鼓励学校差异化实施,可以在没有常规体育课当天开设校本体育课或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体育活动课,也可以在每天下午增加一次体育大课间。例如,芙蓉区燕山小学就利用下午的夕会课程,为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设置35分钟的夕会体育锻炼。
变化不只发生在长沙,湖南各地相继探索人人能参与的“全员文体”活动体系。岳阳市以承办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校园三大球运动,初步形成“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格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0%的学校开足体育课,100%的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等。
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湖南湘江新区虹桥小学实行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学校设置足球、篮球、花样跳绳、健美操四大专业,确定“一至二年级普修、三至六年级选修”的开课原则,依据技能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在每天第一节文化课之前,还组织学生开展20分钟的“零点体育”,包括基本体能训练、趣味田径、踢毽子等,并从体育课程延伸出3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的体育大课间、“三点半”体育社团、体育家庭作业等。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犹如‘大锅饭’,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却要上‘千篇一律’的体育课,自然很难‘吃饱’‘吃好’。”虹桥小学党总支书记周琳说,学校已实现从教室到操场、从校园到家庭、从师生到家长,全程、全方位、全员体育锻炼的常态,“不仅能‘吃饱’,更能‘吃好’了”。
师资不足是落实“全员文体”的最大难题之一。记者发现,湖南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始借力,探索将文体活动向社会开放,鼓励家校社协同参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学与游泳俱乐部开启“校俱”合作新模式,邀请俱乐部游泳教练担任兼职体育教师,给孩子们上游泳课。现在,溶江小学的游泳馆里人声鼎沸。游泳不仅被纳入课后服务项目,还成为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五育’并举,继续深化‘全员文体’活动,健全文体活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改善文体活动开展条件,保障文体活动安全有序可持续,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支持中小学生文体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学生‘快乐读书、健康成长’。”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表示。
编辑: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