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师生风采 > 详情

湖南铁科职院:【铁科匠师】从青涩教师到技能大师 彭志强的职教 “淬炼三部曲”

2025-04-24 17:25:16 来源: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光辉

图片1.jpg

图片2.png

图片3.png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光辉)彭志强: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深耕职业教育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17年,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尼红奖章等一系列荣誉。

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一台台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中,彭志强老师手持千分尺,俯身指导学生测量零件尺寸。他的眼镜片上倒映着跳动的数据,袖口沾着金属碎屑——这是这位“全国技术能手”的日常剪影。17年来,他扎根职业教育一线,将3000余名学生从技术“小白”培养成行业尖兵。从普通教师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彭志强以“匠师”之志育“工匠”之才,用技术创新破解产业难题,成为助力“中国制造”的职教先锋。

破茧:从青涩学子到“双师型”教师

2008年,彭志强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彼时的职业教育是“退而求其次”“不得已”的选择。彭志强暗下决心:“要用实力证明,职教生也能成为大国工匠!”刚留校任教、初次担任班主任的他,毅然将行李搬进了学生宿舍楼,和学生同吃住,待学生如手足:学生陈密打篮球右手骨折,是他立即送到医院;学生戴颗经济困难,是他慷慨解囊;学生李江江突发水痘,是他守护病床……“强哥”的称呼不胫而走,成为学生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技能在匠心传承中彰显价值。彭志强一门心思钻教学,先后承担了70多个班的专业课教学工作,年均500课时以上,所主讲的《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UG软件应用》《数控加工实训》等课程,成为学生口中的“金牌课堂”。他善用“三把钥匙”解锁教学密码:以严谨的专业术语夯实理论根基,从“三视图绘制”到“多轴机床加工参数设置”,每一处细节都讲透原理;以鲜活的实例打通知识壁垒,用“液压千斤顶”解析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借自研“便携式形位公差检测仪”将抽象的形位公差知识具象化;以企业新工艺赋能课堂实战,将中车株机的真空注油机案例引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把铁建重工的盾构机图纸变为《UG软件应用》实训素材。

在《数控加工实训》课堂上,彭志强要求“零件尺寸不超差0.01毫米”;在数控实训车间,他坚持运用“指差确认法”指导学生验证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操作。“机床不会包容错误,0.01毫米的误差可能就是一场生产事故。”这句教诲深深刻在学生心中。这种严苛,促使毕业生刘锦辉在铁建重工生产大型盾构机构建时得心应手,并获得“长沙市百优工匠”荣誉称号。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室里数十本证书,记录着他“以德润教”的足迹。但更令他珍视的是学生发来的短信,“强哥,我设计的零件用在了高铁上!”“老师,我带的团队拿了创新大赛金奖!”“老师,我考上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彭志强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看到学生的火种燎原,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淬火: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深耕育人的过程中,新的挑战迎面而来: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数控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数控工匠”?

“教师若不能成为技术高峰,如何托举学生攀登?”这是彭志强常挂心头的自省。

留校之初,为掌握数控自动编程,他骑着自行车跑遍株洲的职业院校和企业,跟不同的老师学、向企业师傅学,逐步掌握数控自动编程软件运用;3D打印技术刚兴起时,他报名参加湖南省首届3D打印培训班,不眠不休研究逆向造型技术,以高分作品惊艳全场;他还利用假期时间,南下广东,向企业工程师学习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在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中,彭志强一路披荆斩棘,从株洲市选拔赛到湖南省选拔赛,再到进入全国总决赛,均获得一等奖,最终赢得了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有个‘彭大师’。”对周边不少企业来说,有技术问题找彭志强,“靠得住”。

这些年,为了助力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和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彭志强带着团队完成了中铁轨道系统有限公司(现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液压锻压机床液压系统教学动画系统制作,并为相关操作人员组织了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主持株洲市日森实业有限公司“集成式真空注油机”项目研制,立项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相关产品目前已交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其价格较国外同类产品低80%;连续六年面向中航动力株洲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开展员工培训,并指导其工艺人员完成某型航空零件的四轴数控加工工艺优化……

近年来,彭志强领衔的工作室团队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转化发明专利3项。“职业院校的科研不应困在纸面上,而要在车间里开花结果。”他说。

燎原:匠心传承点燃技能报国火种

“职业教育的根,必须深扎产业土壤!”彭志强推动校企“共生式”发展,让学生未出校门即成“准工匠”。

对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学校2012届毕业生张峰嘉来说,彭志强是他成长路上的一名“点灯人”。2009年,张峰嘉加入彭志强牵头创建的数控协会,并自告奋勇当起了协会会长。但在训练期间,张峰嘉的表现算不上突出。其他学生花几个小时就能解出来的题目,常常会困扰他好几天。看到这种情况,彭志强没有半点不耐烦,反而一直陪伴他,引导他。

一次次的训练,让张峰嘉更加专注于对技能的磨炼上。2012年,张峰嘉就业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怀化机务段,并在3年后拿下了全路电力机车钳工全能冠军,成为广铁集团最年轻的“首席技师”。一般人需要几十分钟才能完成的轴承拆装工作,他只需8秒就能完成。

一批又一批像张峰嘉这样的学生从校园走出,成长为优秀的“火车医生”、“金牌”工匠——第二任数控协会会长欧阳强文,先后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全路技术能手、广铁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2018级学生熊博韬凭借技能竞赛的优秀成绩升入本科院校,如今已经成为湖南长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十余年来,彭志强带出来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二十余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青春光芒。

看着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在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彭志强没有停下脚步。他敏锐察觉到企业用人需求,积极奔走促成校企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培养出一批批企业抢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铁建重工的生产线上,一群身着工装的学生正在师傅指导下调试盾构机液压系统。这是彭志强推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课程由校企共同设计,教学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承担,学生毕业即就业。2020届毕业生刘锦辉,仅用两年便获得“长沙工匠”,“彭老师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如今,铁建重工的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行业标杆,该校累计为企业输送300余名高技能人才。这些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实操经验和创新能力,深度参与到盾构机、掘进机等“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中。

十七载春秋,彭志强始终以奔跑的姿态前行:实训室的灯光见证过他凌晨备课的身影,领奖台上的鲜花簇拥过他疲惫却坚定的笑容,车间里的机床轰鸣应和着他“技能报国”的初心。在他心中,职业教育从来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托举“大国工匠”的基石。如今,他依然步履不停,带领团队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指导学生挑战技术新高度。那支绘制无数机械图纸的笔,正书写着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那颗矢志技能报国的初心,也将继续照亮更多青年学子的成才之路,为中国制造的未来培育无限可能。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