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小记者团的半年里,我带着好奇与敬畏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团委书记办公室到校长会议室,从学生活动中心到校园文化长廊,采访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不仅记录着他人的故事,更镌刻着自我成长的轨迹。
初识责任。第一次采访校团委书记杨婷时,她桌上摊开的团委活动策划案让我感受到青年工作的分量。她分享了自己熬夜筹备红色研学活动的经历:暴雨中协调车辆、凌晨修改演讲稿、为山区孩子争取名额。“团工作没有完美方案,只有竭尽全力。”她的话让我明白,真正的新闻在于捕捉人性的温度。
淬炼笔锋。在“校园文化节”专题报道中,我记录了辩论赛的激烈交锋与传统戏曲的悠扬唱腔。起初,海量信息让我迷茫,直到母亲提醒:“少一些形容词,多一些故事。”我重新梳理素材,发现辩论队长红肿的眼角和戏曲社学长复原戏服的专注。最终,报道《青春与传统的对话》以三个小故事展现文化传承的真谛,荣获“月度优秀作品”。这让我懂得,好新闻是让读者看见真实的力量。
对话未来。专访校长佘焱时,她并未谈论升学率,而是指着操场上踢球的孩子说:“他们的笑声比成绩单更珍贵。”她提到,教育不该是模具,而应激发学生的无限可能。这番话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发展。
从记录者到思考者,小记者的经历教会我:文字是连接个体与时代的桥梁。未来,我愿以笔尖为舟,在真实与深度的河流中继续探索。
(作者 衡南一中小记者 欧阳思琳 指导教师 汤蓓)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