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覃业彦 张越 郭洪戎)4月11日,在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主持人培训会上,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的省级重点课题《依托手风琴教学培养乡村孩子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编号:Z2023131)的创新成果和石门县第四完全小学的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2023064)《城区小学依托劳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成为全场焦点。
手风琴奏响乡村美育新篇章
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课题项目主持人、党总支书记高吉品以“以琴育人,遇见美好”为主题,生动展示了手风琴如何成为撬动乡村美育改革的支点。
湘佳永兴学校构建“普及+特长”双轨教学模式,为小学部2500余名学生开设手风琴必修课,实现“人人会弹琴”的普惠目标。同时,学校组建4支专业乐团,编写《手风琴乐团练习曲集》,形成阶梯式培养体系。学生乐团在“鹦鹉杯”等国内外赛事中屡创佳绩,累计斩获80余项奖项,其中银奖10项、铜奖50余项,让乡村孩子的艺术天赋闪耀舞台。
面对乡村学校“无师资、无课程、无设备”的难题,学校首创“高校专家+公益导师+本土教师”协同机制:邀请浙江大学退休教授张曙亮等24位全国手风琴名家远程指导,与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本校教师通过教研快速成长。社会力量亦积极参与,多家企业捐赠乐器设备,彻底打破资源壁垒。
学校设计“过程性+展演性+竞赛性”三维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记录、公益音乐会、赛事竞技等多维度激发学生潜能。学生魏同学在“鹦鹉杯”国际手风琴艺术节获奖后激动表示:“手风琴让我相信,乡村孩子也能站上世界舞台!”
目前,该项目已带动石门县7所乡村学校推广手风琴教学,并计划举办首届县级手风琴艺术节。其成果被湖南省教育厅作为美育典型案例报送教育部,获新湖南、科教新报等媒体十余次专题报道。“手风琴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高吉品透露,下一步将深化“手风琴+学科融合”教学,搭建跨区域艺术交流平台,让美育之花开遍乡野。
五维融合的劳动教育
石门县第四完全小学所属楚江街道中心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骆宇以《五维融合·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为题作专题报告,系统展示了创新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引发与会者热烈反响。
骆宇立足国家“五育并举”政策导向,从“资源建设、课程创新、实践路径、机制突破”四大核心策略,分享了项目组通过“硬件设施+软件建设+学生发展”三位一体推进劳动教育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现场展示的“荷乐种植园”实践基地、智能化劳动教室、跨学科融合课程等成果,生动呈现了学生在劳动技能、科学探究和社会服务中的成长足迹。
“劳动教育需要打破校园围墙,构建全域育人生态。”项目主持人、石门四完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刘玉红介绍,学校整合劳动教室、种植园、养老院、家庭及社区资源,独创“学校—家庭—社会—基地—云平台”五维协同体系,开发“基础+特色+公益”三级课程群,吸引全校师生和广大家长参与。2023年以来,学生通过木工制作、智慧种植、敬老服务等实践,实现“劳动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成效。
据悉,目前,该校已与高校、企业共建劳动教育实验室,开发校本教材6套,其“学科融合+劳动”模式被纳入市级优质课案例库。下一步,项目组将重点推进成果转化,通过建立县域劳动教育联盟、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扩大课改辐射范围,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石门样本”。
编辑:吴瑞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