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梁静 韩然 刘博欣 张荣方)智能仿生扑翼鸟低空盘旋,冻土沥青材料伸缩如“公路版兰州拉面”,3D打印机嗡嗡作响“复活”千年陶罐……4月8日下午,长沙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内,一场“硬核科技”的创新擂台赛正在上演。来自全校20个学院的44个团队项目在2025年“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校赛现场,角逐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四大赛道奖项,共产生金奖7项、银奖10项、铜奖13项、优胜奖15项。
路演台上,青藏高原冻土区高性能沥青、输电线路防舞、非遗数字孪生等创新成果轮番登场;答辩席间,“量产成本如何控制”“技术壁垒是否经得起市场检验”等犀利提问直击痛点。这场持续4小时的创新创业“马拉松”,既是大学生选手们的“练兵场”,也是创新成果迈向产业化的“起跑线”。
参赛项目多聚焦于回应社会需求或破解现实困境。面对青藏高原的冻土随季节“呼吸”——冬季收缩、夏季膨胀,传统沥青在冻土区服役周期不足3年的技术瓶颈,“冰峰筑路——世界屋脊冻土区高性能沥青引航者”项目团队研发出新型路面材料,“我们的材料韧性很好,就像拉面要筋道才好吃,路面也是,韧性好,才耐久。”在传统产业赛道答辩席上,项目负责人侯文鸿用视频向大家生动展示了他们团队研发的复合改性沥青的技术创新点。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公路试验段”揭榜挂帅项目首选方案。
而在新兴产业赛道,“金牌”项目之一的“铜官云镜——国内非遗孪生领域的领跑者”,以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团队首创动态历史重现技术,通过云端建模与实时交互,实现非遗工艺的数字化孪生。“我们的陶瓷数字孪生3D打印技术有两项突破:首先是结构拓扑优化算法,减少了30%辅助材料消耗,保障大型构件稳定性;其次,DLP打印技术能够做到单次产出5件不同部件,使生产周期缩短80%,成品率高达96.02%。”项目负责人王豪介绍道。
当硬核技术落地,投入产出便是最硬的标尺。在此次校赛中,已经有许多项目跨出实验室门槛,走向生产线。
如“瞬析‘网’辨——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参数辨识的先行者”项目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全面的新能源机电暂态模型参数辨识软件,“原本人工耗时30天的参数辨识任务,我们的软件最快20分钟就可完成。”团队负责人陈伟说道。目前,该产品已和多个企业达成合作、签订订单合同,营业收入总计420余万,净利润近200万元。
在硬核技术迅速转化为产业动能的背后,还少不了师生共创模式的助益。
“在实验操作比如混凝土配合比调试上,指导老师会对我们进行专业指导;在产业合作方面,老师也会出面帮我们去与企业协商,对接资源。”“海砼智造——高耐久复材筋增强地聚物海工混凝土倡导者”项目负责人成裕顺坦言,在项目打磨过程中,学院给予了我们相当大的支持——师生共创、校院联动的模式,是团队取得校级金奖阶段性胜利的强有力推手。
长期以来,长沙理工大学聚力构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全链条培育体系,年均开展学科竞赛超100项,年均参赛学生超过3万人次,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近8000项。截至目前,学校已遴选校内外184名大学生创业导师,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力量。“我们会为项目团队配备‘专业导师+企业导师’,重点培育具有学科特色的‘金种子项目’,同时做好赛后项目的持续孵化,让大赛真正成为项目成长的‘加速器’和人才锻造的‘淬火炉’。”长沙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