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背景,聚焦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侗族琵琶、苗族歌鼟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中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通过田野调查、课堂观察及师生访谈发现:靖州地区非遗音乐资源丰富,但存在传承断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研究提出“文化情境创设+现代技术赋能”的双轨策略,通过开发单元化课程、融合数字化创作工具、构建“校园-村寨”联动机制,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创新实践能力,为民族地区非遗教育提供借鉴。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新课标强调“传统音乐文化”占比提升,要求“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侗族琵琶歌、苗族歌鼟两项国家级非遗,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天然资源库。当前靖州部分学校已尝试将非遗融入音乐课堂,但存在传承形式僵化、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探索多民族聚居区非遗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补充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理论。
实践意义:为民族地区小学提供“文化传承+美育创新”的可操作方案。
二、核心概念与政策依据
(一)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
(1)文化理解:以侗族琵琶歌的“叙事性”与苗族歌鼟的“多声部复调”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符号。
(2)创意实践:鼓励学生改编非遗音乐节奏,如将苗族歌鼟的“山林回声”风格融入现代合唱编排。
(二)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
1.侗族琵琶歌:以侗语演唱的叙事长歌,歌词蕴含“团结互助”“敬畏自然”等德育元素。
2.苗族歌鼟:无指挥多声部合唱,其“以音代语”的交流方式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听觉审美。
三、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靖州3所小学调研)
(一) 现状调研
1. 教材内容:现行湘教版音乐教材仅收录1首靖州民歌,本土非遗内容缺失。
2.教师认知:85%教师认可非遗教学价值,但仅12%接受过系统培训。
3.学生接受度:62%学生认为非遗音乐“难懂”,但参与非遗实践活动后兴趣提升至79%。
(二)现存问题
1.文化语境割裂:课堂脱离“鼓楼对歌”“山林劳作”等原生场景,学生难以共鸣。
2.创新手段匮乏:教学中多采用跟唱模仿,缺乏如“AI编曲软件改编琵琶歌旋律”等数字化尝试。
3.传承人参与不足:仅有1所学校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四、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开发策略
1.单元主题设计:
单元《听!大山里的歌声》:整合侗族琵琶歌《珠郎娘美》(爱情叙事)、苗族歌鼟《茶歌》(劳动号子),对比分析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
2.跨学科融合:
(1)语文:解析琵琶歌歌词中的侗族古语隐喻;
(2)科学:探究苗族歌鼟“山谷回声”与声学原理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情境还原法:
利用VR技术模拟“侗寨鼓楼对歌”场景,学生佩戴耳机感受360°环绕声场。
2.项目式学习(PBL):
任务:“为靖州非遗音乐设计文创IP”。学生分组创作琵琶歌动画MV、歌鼟主题节奏游戏。 3.数字化创作:
用GarageBand软件将苗族歌鼟原声采样,叠加电子鼓点制作“非遗Remix”。
(三)评价体系构建
1.过程性评价:设计《非遗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即兴创编的琵琶歌新词、歌鼟多声部配合度。
2.成果展示:举办“非遗音乐创客大赛”,优秀作品在靖州苗族歌鼟文化节展演。
五、案例实践——以侗族琵琶歌与苗族歌鼟为例
(一)项目简介与文化特征
1.侗族琵琶歌:国家级非遗,以侗族琵琶伴奏,曲调悠长,代表曲目《珠郎娘美》讲述侗族爱情传说。
2.苗族歌鼟:国家级非遗,无指挥多声部合唱,按内容分为“茶歌”“酒歌”“山歌”三大类,模拟山林回声。
(二)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文化感知
观看纪录片《靖州声音密码》,走访寨牙乡侗族琵琶歌传习所。
第二阶段:艺术体验
学唱简化版《茶歌》片段,用纸板、橡皮筋制作简易侗族琵琶模型。
第三阶段:创意表达
任务: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用苗族歌鼟旋律创编校园版《课间歌》。
(三) 教学效果与反思
效果:学生创编作品《甜甜靖州蜜饯歌》入选湖南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反思:
1.原生态唱法与儿童音乐能力的适配性反思,问题发现:
(1)音域冲突:侗族琵琶歌原曲多采用真声高腔(如《珠郎娘美》最高音达g²),超出小学生常用音域(c¹~f²),导致学生演唱时声音紧张、音准偏差率增加32%。
(2)方言障碍:苗族歌鼟童谣中的苗语喉塞音(如单词“nqind”[红])与汉语发音习惯差异大,低年级学生准确发音率不足40%,部分学生因挫败感降低参与意愿。
改进策略:
(1)旋律简化:将原曲调式平移至C大调,限定音域在c¹~d²之间,如将《茶歌》的“山林呼唤”乐句从五度大跳改为三度渐进。
(2)语音游戏化训练:设计“苗语发音闯关”卡片游戏,将复杂喉塞音分解为“吹纸片”“打嘟噜”等趣味练习,使发音准确率提升至65%。
2. 数字化工具使用中的文化失真风险,问题发现:
(1)技术过度介入:学生使用GarageBand改编的《月亮光光》电子版中,自动和弦功能导致苗族五声音阶(la-do-re-mi-sol)被强制转为西洋七声音阶,破坏调式独特性。
(2)情感表达浅层化:AR情境游戏中,虚拟鼓楼对歌的预设选项(如固定应答句式)限制了学生即兴创作空间,73%的作品呈现“模板化”特征。
改进策略:
(1)技术伦理教育:在数字化创作前增设“非遗基因解码课”,引导学生识别侗族琵琶歌的“羽调式骨干音”(la-do-re)与苗族歌鼟的“三音列结构”(re-mi-sol),确保改编不脱离文化基因。
(2)半开放技术框架:提供“非遗元素库”(如侗族琵琶滑音采样包、苗族复调基础模块),允许学生在限定范围内自由组合,既保留文化特质又激发创意。
3.社区联动机制的实际运作瓶颈,问题发现:
代际沟通隔阂:村寨传承人(平均年龄68岁)与小学生交流时,因语言习惯差异(如老人使用苗语古词“阿雅”[祖母]而非现代汉语称谓),导致30%的文化讲解内容未被学生理解。
活动可持续性不足:寒暑假研学依赖教师个人协调,缺乏制度保障,3所实验校中仅1所实现常态化运作。
改进策略:
(1)“文化翻译官”培养:选拔高年级学生担任“小传译员”,提前学习《苗侗文化关键词手册》(含50个高频古语词释义),在研学中协助老人进行“儿童化”转译。
(2)建立非遗学分银行:将参与村寨传习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累计20小时可兑换“非遗传承之星”证书,并与中学推优机制挂钩。
4.非遗教学中的文化刻板印象强化,问题发现:
(1)符号化呈现:58%的学生作品将苗族文化简化为“银饰+芦笙”视觉符号,忽视歌鼟中“以歌记事”“以音辨族”的深层文化逻辑。
(2)场景单一化:教学案例多聚焦“节庆表演”(如芦笙节),缺乏对非遗日常性功能(如侗族琵琶歌调解邻里纠纷)的挖掘。
改进策略:
(1)引入“非遗功能图谱”:绘制《靖州非遗生活应用地图》,标注侗族琵琶歌在“婚丧嫁娶”“纠纷调解”等场景的具体功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全貌。
(2)开展“非遗解构实验”:任务如“如果歌鼟消失,苗族人会失去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访谈、文献检索发现非遗对族群认同、生态智慧的维系作用。
5.评价体系的效度验证缺失,问题发现:
量化指标偏差:《非遗学习档案袋》中“创编歌词数量”成为主要评价指标,但42%的改编作品出现文化误读(如将侗族“走寨”习俗误写为“赶集”)。
过程性记录片面:现有评价多关注课堂表现,未纳入家庭、社区场景中的非遗实践(如学生教会祖辈使用苗语发音A纪录片。
改进策略:
三维校验法:
(1)文化准确性校验:邀请传承人对学生作品进行“文化安全审核”,标注错误点并生成《文化纠错清单》。
(2)多场景追踪:使用“非遗实践打卡小程序”,记录学生在村寨采风、家庭传唱等场景的持续性参与。
(3)引入“文化贡献度”指标:根据学生推动非遗传播的实际效果(如带动家人学唱童谣人数)给予附加评分。
非遗教学需建立“问题预警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文化适应性改造(如音域调整)、技术伦理把控(保护调式基因)、评价体系升级(三维校验)等策略,在尊重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后续研究可聚焦“非遗教育阈值模型”,量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如改编幅度不超过原曲结构的30%),为教学实践提供更精准的临界值参照。
六、结论与建议
非遗传承需构建“文化母体-教育转化-创新输出”的闭环,如将侗族琵琶歌转化为音乐剧剧本创作素材。数字化工具可突破时空限制,但需避免技术对文化本真性的过度稀释。
建议
1.师资建设:与怀化学院合作开设“非遗音乐工作坊”,培养双语(汉语+侗语)教学能力。
2.教材开发:编写《靖州非遗音乐读本》,配套二维码扫描收听原生态录音。
3.社区联动:建立“校园传承班+村寨传习所”结对机制,利用寒暑假开展非遗研学。
参考文献
1. 政策文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2)
靖州县人民政府.《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五年规划(2021-2025)》
2. 学术著作:
- 杨晓.《侗族大歌与民族教育传承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8.
3. 田野资料:
- 访谈记录:靖州苗族歌鼟省级传承人龙景平(2023年4月)
特色亮点
地域性:紧扣靖州“苗侗文化交融”特征,提出“双语教学”“多声部听觉训练”等针对性策略。
创新性:将苗族歌鼟的“复调思维”转化为小学生可操作的轮唱游戏,实现传统音乐原理的儿童化转化。
技术融合:建议使用AI语音合成技术复原侗语古音,解决年轻教师方言教学难点。
阿
编辑: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