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来嘛,我是来自衡阳县实验学校四年级11班的孙蜜。
从小,我就与“声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口才兴趣班里,我学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诗歌,用清晰的语言主持节目。话筒成了我童年最亲密的伙伴,它教会我如何用声音传递情感,也让我对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升入小学后,我渴望寻找一个既能锻炼口才又能服务校园的平台,于是,“校园小记者”这个身份便如同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向我缓缓敞开。
起初,报名小记者只是出于对口才训练的延续。我以为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舞台表演”。但真正踏入这个领域后,我才发现它远比想象中更加丰富——它需要敏锐的观察、真诚的倾听,更需要将零散的见闻编织成有温度的文字。
第一次参加小记者培训时,何老师递给我一本笔记本:“记者的工具不仅是嘴巴,还有眼睛和心。”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好的表达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沉淀与思考。
培训课上,何老师会带我们分析优秀新闻稿的结构,模拟采访场景。我惊喜地发现,口才班练就的应变能力派上了用场——面对突发状况时,我能快速组织语言;采访时遇到腼腆的同学,我会用轻松的玩笑化解紧张。但更让我着迷的,是新闻写作时字斟句酌的过程。于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作品。新闻稿《有一种仪式感叫开学第一天》《关注心灵律动,护航学子健康》在老师和我的打磨下成功被湖南教育新闻网发布,那一刻,别提多开心了!
这就是我,一个带着话筒与纸笔前行的小学生记者。在文字的田野上,我愿永远做一名勤劳的耕种者,为校园播种故事,为成长留存芬芳。
(作者 衡阳县实验学校小记者 孙蜜 指导教师 何雨欣)
编辑:曹鑫宇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