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即日起,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推出“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专题策划,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湘潭理工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通讯员 傅瑶 薛瑞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会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科学精准定位,强化服务职能,深化综合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湘潭理工学院是湖南省第一所完成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本科院校。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自成立以来,聚焦“三高四新”和湘江科学城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好评。2024年,学校新生报到率达到97.8%,录取分数线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面向现代制造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根据产业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湘潭理工学院的定位主要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三高四新”战略,为长株潭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高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趋势,确立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即以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为支撑,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群。
从2020年开始,学校新增了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社会急需专业,停招了公共事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贸易经济等社会需求不大的传统专业。2025年,全校理工科招生专业数已从建校初期的4个,增加到16个。
2024年11月22日,湘潭理工学院与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根据企业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吉利集团创办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深切感受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高校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差异。例如,大学习惯从“供给侧”考虑问题,重点关注让学生“拥有什么”,如有知识、有学术、有论文、有获奖等;而企业习惯从“需求侧”考虑问题,通常关注人才“能做什么”“做成什么”,他们急需的是能解决问题的高水平工程师。
为此,学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了未来创新人才的CFAP素质结构模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主要包括四类能力和十种思维,即品格力量(C)、基础能力(F)、行动力(A)和专业能力(P),批判思维、积极心理、团队思维、底线思维、责任思维、客户思维、结果导向思维、AI工具思维和前沿思维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各类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这个总目标来开展。
2024年5月,湘潭理工学院学生在吉利汽车湘潭工厂生产流水线开展视频直播。
推进项目制改革,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是湘潭理工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吉利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在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设立了研发中心,在上海、米兰设立了造型中心,在瑞典、美国、比利时等建设了全球工厂,在宁波、湘潭等地设立了制造基地。吉利汽车现有1.5万名博士、高工级研发设计人员,10年研发总投入近2000亿。这些都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构建立体化的产教融合体系。学校和吉利旗下的吉利汽车、极氪汽车、沃尔沃汽车、远程商用车等20多个制造基地以及研究总院等在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面上都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高层商定长远战略,中局谋划年度计划,基层落实具体项目。这三个层面的沟通协作,有力地保证了产教融合联合育人不断走深走实。
通过项目制优化课堂课程教学。学校从2021年开始全面试行项目制,引导学生从项目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学校对课程进行ABC分类管理:A类为纯理论课程,B类为理论实践并重课程,C类为实践类课程。对B、C两类课程试行项目制教学,根据企业真实场景设计项目,压缩教师课堂授课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全程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校还发布了《课程项目设计指南》,引导教师从单课程项目、多课程综合项目到跨学科综合项目。项目制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
通过项目制优化素质教育。学校于2021年成立潭州书院,重点研究、传播湖湘文化,在大学生中弘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学校大一新生全部集中在潭州书院,以CFAP为目标,实施了“每天运动一小时”项目、自控力训练项目、感恩训练项目、领导力训练项目、开心农场、登高马拉松项目、韶山骑行项目等,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024年8月25日,湘潭理工学院学生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上获国赛一等奖2项。
通过项目制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近两年学生先后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4项,以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专项赛一等奖4项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项目制培养国际视野。一是从2022年开始,学校探索了境外夏令营项目。近两年,学校全额资助近百名学生赴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世界名校开展人工智能和领导力训练夏令营。二是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学校与德国一流的应用科学大学富特旺根大学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开展交换生项目,每年选派2-4名学生赴德国交换学习,成为继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之后,该校在国内的第五所合作高校。
2024年1月,湘潭理工学院与德国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签署国际交流合作协议。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和社会脱节,大学落后于产业。要改善产教融合育人效果,就必须引导教师全面参与企业实践,了解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技术和职业实践素养。从2022年开始,学校出台了专门的政策,鼓励教师每周在合作企业开展调研和实践1天,补贴一定工作量。试行两年来,教师对企业运行机制、人才需求标准、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大大深化,对学校产教融合和项目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真题真做”。项目制改革,关键在于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技术项目。为此,学校出台了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从企业找项目、找课题,指导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并将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行。湘潭理工学院选拔了30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亚运会各国运动员及来宾的往返接驳、车辆调度工作,以“零差错”的记录出色地完成任务,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从2023年开始,在原有的奖学金、三好生等评定奖项基础上,增设了挑战者奖、发现者奖、奋斗者奖和创业青年奖等。挑战者奖主要表彰敢于接受挑战、敢冒风险的学生,如2023年有2名同学暑假期间分别骑行了新疆和西藏。发现者奖主要表彰善于在学习、生活及校外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学生,如学生发现校园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义和建议,促进解决问题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奋斗者奖主要表彰能吃苦、能承受挫折、承受委屈,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取得成绩的学生,如通过勤工俭学解决学习生活费用的,承受了委屈而能自我调节的,通过努力学业有明显进步的。创业青年奖,主要表彰自主创业的青年学生。通过评价制度改革,学生的关注点已逐步从传统的考试分数量转向了创新思维、毅力、执行力、意志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
湘潭理工学院将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非营利公益办学,紧密围绕湖南“三高四新”宏伟蓝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努力探索应用型大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湘理力量。
编辑:余杏
二审: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