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首页 > 头条 > 详情

全员文体的省域实践

2025-01-17 11:03:15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吴秀娟 王黛

2024年8月,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体育局、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省出台的首个专门加强中小学生文体活动的文件。以省域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生文体活动的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

全员文体活动在全省各市州中小学校开展情况如何?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请跟随记者一同走进全员文体的“湖南探索”。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

“全国首创!湖南中小学开启‘全员文体’模式”“一图读懂‘全员文体’模式”……《意见》刚一发布,便引来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中小学生文体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全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逐年提升,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普及度不够,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重少数轻多数、重竞技轻普及等现象,活动开展不充分,学生参与不广泛;二是育人作用发挥不明显,整体效果欠佳,存在部分学生体质健康不达标、心理抗压能力较差、审美素养不高、社交能力不强的情况。

湖南全员文体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正是致力于破解当前中小学生文体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文体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小学校体育艺术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大课间”活动全面普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群体性文体活动中来,全省中小学校园充满“快乐读书、健康成长”的生机活力。到2027年,全面构建起“人人都参与、班班有队伍、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校校有成效、层层抓落实”的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推进机制,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以上,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文体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强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所有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是此次全员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追求将人人都培养成“运动员”“艺术家”,而是以普及基本体育运动技能和文艺爱好兴趣为主,鼓励各地各校开展多人同时参与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乐趣,舒缓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在长沙市望城区,以“雷小锋”超级运动会和“雷小锋”超燃文艺节为载体,全员文体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2024年9月,代表着体育精神的火炬相继传递到全区92所学校,与此同时,涵盖4个大类、40多个大项、400多个小项的第三届“雷小锋”超级运动会拉开帷幕,全区11825名运动员参与到各项比赛中来。

“只要你喜欢,我们就为你提供舞台。”望城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阳彪介绍,为了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望城区教育局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进行赛事项目的更新,今年增设了跆拳道、游泳、击剑等学生之中呼声较高的赛事;另一方面,以班级、年级、校级、区级层层推进的方式,尽可能地覆盖全体学生。

为构建人人参与的文体活动体系、提高文体活动的参与度,《意见》还鼓励各地大力推进“三大球”联赛。进一步普及校园足球运动,将足球作为中小学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化足球教学改革,完善课余训练机制,优化校园足球竞赛,提升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质量,注重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足球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中的牵引作用。鼓励各中小学建立“三大球”班级、年级和校级代表队,足球特色学校要建立校级男子、女子代表队各一支,经常性组织竞赛,鼓励开展校际友谊赛。构建“三大球”四级联赛(学校或学区、县市区、市州、省)体系,打造“校BA”等品牌赛事。

在常德市石门县,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的体教融合,成为全员文体活动的另一种尝试。“制定一份发展规划、明确一所龙头学校、建设一批运动场地、培养一支专业团队、拓宽一条投入渠道、健全一套竞赛机制、拍摄一部足球电影、办好一批赛事活动、打通一个升学渠道、营造一种足球文化……”石门县教育局局长李世辉用“十个一”工程解密石门县校园足球“从零起步”到“全面开花”的成功经验。

这其中,竞赛机制的建立成为提高体育活动覆盖面的重要举措。石门县每年举办一次县级联赛,各足球特色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班级对抗赛、举行一次校际交流赛,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邀请赛,在实战中提升球技。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50支校级足球队、200支班级足球队,共有队员近2000人,校园足球队共获得全国和省市各类赛事冠亚季军50余次。一支支球队、一场场赛事如同一颗颗火种,由点及面,燃起学生参加运动的激情。

聚焦课程:上好每一堂课

构建人人参与的文体活动体系,开齐开足并上好课程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意见》指出,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课设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艺术课时。深化体育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采用活动、游戏、户外实践等课程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适当加大体育课学生运动强度。注重课程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和1到2项艺术特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身心健康理念,培养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进一步夯实全员参与文体活动的基础。

2024年11月1日,新时代湖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在长沙举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在谈及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困境时表示,学生很多时候是在被动地参与锻炼,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

如何以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参加体艺活动的积极性,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

在湘江新区虹桥小学党总支书记周琳看来,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犹如“大锅饭”,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却要上“千篇一律”的体育课,自然很难“吃饱”“吃好”。要想让“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落地,就必须让体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学科”。

自2018年以来,虹桥小学开始实行体育走班制教学改革。学校从拓展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出发,设置了足球、篮球、花样跳绳、健美操四大专业,确定“一二年级普修、三至六年级选修”的开课原则,三年级以上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后,依据技能水平进行分层分班教学。此外,在每天第一节文化课之前,该校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为期20分钟的零点体育运动,包括基本体能训练、趣味田径、踢毽子等项目。从体育课程还延伸出3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的体育大课间、三点半体育社团、体育家庭作业、家长体育课程……虹桥小学已实现了从教室到操场、从校园到家庭、从师生到家长,全程、全方位、全员体育锻炼的常态化。2024年,在全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达76.35%,提前7年超额完成国家提出的25%以上优秀率的目标。

在体育学科陷入边缘化的当下,虹桥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让体育重新回到了教育教学的中心,也为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找到了立足校本的“方法论”和“路线图”。

体育之外,艺术类学科同样承担着课程育人的重要职责。

“草色锤染身上衣,映红犹闻彩花香。”南县新颜小学植物拓染艺术工作坊的陈列室里,同学们以拓染为媒,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锤”在了画布上,还制作成杯垫、灯笼、门帘、T恤等物件,这一古老的印染技艺穿越时空,来到了学生的身边。

在益阳市南县,像这样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共有56个。以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为载体,扎染、泥塑、景泰蓝掐丝珐琅画、衍纸等传统艺术走进学校、深入课堂,成为扩展课程边界、为学生打开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建强师资:从“有”到“优”的跨越

落实全员文体,师资是关键也是难点。

近年来,通过实施《湖南省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各校的文体课程基本已开齐开足,大部分学校也有了体育美育教师。但如何实现师资从“有”到“优”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

一方面,从“量”上做文章。不仅要有教师,还要有专业的教师。这主要针对部分农村薄弱校,由于编制不足、经费有限等现实难题,专业的师资配置是这类学校的短板。

“缺人,尤其缺体育美育教师,这是短时间内,小学校难以打破的僵局。”梅花岭小学校长谢大圣无奈地表示,“就算来了专业教师,也得兼上语数外科目。”这是一所位于望城区北部、仅6个班的小规模学校。

对于这类薄弱校,除了通过教师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加快补上缺口外,《意见》提出,还要加强体育美育教师在学区内、校际间的交流、轮岗、流动。

其实,早在202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提到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并要求重点支持音体美劳等学科教师开展走教,各级政府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

如今,省内许多县(市、区)的学校,已经走上了专业教师“走教”之路。

2019年,衡南县成为湖南省城乡“校联体”改革试点县,并在联合校内部推行走教制度。第二年,参与走教的体育美育教师就达到330人,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且成效明显。

渐渐地,株洲渌口区、浏阳市、耒阳市、新田县等地接连推行走教制度。体育美育教师走教,是让有限的师资力量发挥出最大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不过,也有校长提到,在走教过程中,还需加强对走教老师的保障与激励,让其安心走教、热心走教。

整合师资力量,不仅可从教育内部入手,还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打造体育美育“结构化”教师队伍。

《意见》强调,落实兼职体育美育教师管理办法、教练员岗位设置等政策要求,引导高校积极安排文体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到中小学开展实习,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人士走进学校,依法依规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

“新鲜面孔”的加入,不仅减轻了师资压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些学校先行开始了尝试。

2020年,溶江小学开启与三鲨游泳俱乐部的“校俱”合作新模式。邀请俱乐部的游泳教练担任兼职体育教师,给孩子们上游泳课。现在,溶江小学的游泳馆里人声鼎沸。游泳不仅纳入了课后服务项目,还成了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人人会游泳”,成为溶江小学学子的共识。

另一方面,师资既要“量足”,还要保证“质优”。

“稍息,立正,向左转!”在队长的指示声中,参赛教师们动作整齐划一,干脆利落。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长沙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素养大赛上的一幕。这场比赛汇聚了全市近500名体育教师参赛。此次大赛聚焦体育教师的三大核心素养,即队列素养、技能素养与教学素养。赛事项目设置丰富且多元,从队列队形编排到武术、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的技术展示,再到教育教学的课堂演绎,从实践能力到专业技能,全方位考验参赛教师的“硬实力”。

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素养大赛,近年来,以赛促训逐渐成为提高体育美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立足评价:发挥“指挥棒”作用

我们常说,评价是发展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得越精准,“驱动力”就越强劲。

如何建立健全文体活动评价激励机制?《意见》明确了几个方向。

首先,完善对地区和学校的评价激励。

《意见》要求,将文体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地区教育工作水平和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文体活动开展好且效果显著的地区、学校给予通报表扬。

这一表述,无疑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释放出一个信号,即加强全员文体活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见真章”“看实力”。实践也证明,抓好“关键少数”,才能带动“绝大多数”。

学校还需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视力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并将学生检测结果及时告知家长。各地教育部门每年发布当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

其次,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激励。

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体育美育教师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上,往往难度系数更大、上升通道更窄。不少教师反映,由于不受重视、评价指标不完善、门槛条件高,很难获得与“主科”教师同等的机会。

基于此,《意见》提出,健全体育美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体育美育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各地完善符合体育美育教师工作特点的职称评聘标准。

将考核、晋升等“硬指标”,与体育美育的实际教学成果紧密结合,有利于激发艺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获得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观念,提升了专业教师地位。

为带动所有科目的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全员文体活动中来,未来,不仅是体育美育教师,就连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组织指导的学生文体活动,也将计入他们的工作量。

“《意见》里提到在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美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同时明确了我们组织指导活动的工作量,这给我接下来开展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动力。”长沙市第六中学篮球教练白霖认为,这既是对专业教师的认可,更是鼓励。

最后,突出对学生的评价激励。

“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到2027年全省普遍达到8%以上。”《意见》中的这一表述引发了学校和地方的强烈关注。

为何是“8%”?省教育厅曾就此做出相关解释。一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二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育课占总课时的10%至11%。而课时占比和考试分值占比是相对应的,因此,将中考体育分值占比提高到8%合乎需求。

当前,我省各地体育中考成绩占中考总分的比重从4.1%到9.6%不等,其中衡阳、岳阳、娄底3个市(州)已达到或超过8%。针对这一现象,部分市(州)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与改进。

体育中考发挥着“风向标”作用,借助这个“风向标”,各地各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会进一步提高,全员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将更有氛围、更具活力。

为了让体育中考改革更加公平合理,省教育厅将制定印发全省体育中考总体方案,科学设计体育中考测试项目、测试方式和评分标准,兼顾整体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避免“应试化”“一刀切”。

“三好学生”的评定标准要求,也是本次《意见》的亮点之一。

《意见》提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才能参与“三好学生”的评选。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及表现,将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当面临评优评先的选择,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要优先考虑那些积极投身文体活动的学子。这一系列举措,呼应了“三好学生”评选的初衷——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参与文体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习得几项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专长的过程,更能无形中锻炼团队合作、坚强意志以及艺术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因此,“三好学生”的评判标准绝不能局限于“学习优秀”,而要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体育美育是强健身心、快乐成长的舞台,但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这也让他们的人生多一次机会、多一条道路。

为拓宽具有体育艺术专长学生的升学渠道,《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统筹,支持市州统筹布局,积极发展体育艺术特色高中。二是成建制流动,鼓励各地研究出台“三大球”专长学生在升学录取时跨学区合理流动政策,允许小学生在县域内、初中生在市域内随校队成建制流动。三是开展试点,在部分足球、篮球、排球特色高中试点组建试点班,允许高中试点校在省域内招收具有足球、篮球、排球运动专长的学生。四是加强大学层次足球运动专业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中积极探索优秀“三大球”校队小升初、初升高成建制升学做法,与今年3月份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门印发的《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精神相契合。

“三大球”作为集体球类运动,团队配合十分重要。但在现实中,一次升学就意味着一支队伍的解散。“成建制流动”能够保证队伍的完整性,也将进一步支撑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校园里、赛场上,回荡着的琅琅读书声、愉悦的欢笑声、激昂的呐喊声,给孩子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份美好的青春回忆,还树立了他们自信、阳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基础性工程。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文体的乐趣,让每个学子都能实现以体强身、以美润心,需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起而行之、久久为功。

记者 吴秀娟 王黛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4年12月B刊总第1304期

编辑:王诗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