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超)在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澎湃浪潮中,化工产业正经历一场向着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深刻蝶变。然而,产业跃升的迫切需求,却迎面撞上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红色化工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育而不全”、蓝色岗位技能产教对接“泛而不精”、绿色低碳数转智改“浅而不够”。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起“红蓝绿”三色协同育人体系。以红色基因厚植化工强国的家国情怀,蓝色能力对接产业升级的岗位需求,绿色数智赋能专业教学的范式革新,为化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湖南化院”样本。
红色铸魂——构建“大思政”格局,淬炼化工强国使命
红色是莘莘学子的政治底色,是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与行业使命。传统的思政教育多在课堂,而在这里,思政课的边界被拓宽。学院创造性地构建了“园区、企业、社区+高校”的“四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将育人场域从三尺讲台延伸至广阔天地。
以“德”铸魂,在故事的共鸣中坚定报国志向。学院精心打造“化工人三堂课”,为学生扣紧了第一粒“精神纽扣”。在安全理论课上,“生命至上”是必须恪守的最高准则;在行业先锋课上,全国技术能手亲述关键装置国产化的攻坚故事,让“卡脖子”之痛与突围之志成为生动的教材;在红色厂史课上,学生们在园区党建馆的沉浸式参观中,感受一代代化工人产业报国的初心历程。
以“智”强基,在数字赋能中锤炼过硬本领。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智育全过程,实施数字化能力分层培养。学生在DCS虚拟操控系统中夯实单元操作基础,在Python+PLC联动平台挑战仪表自动化进阶,在AR隐患排查沙盘前提升安全环保敏感度。
以“体”固本,在模拟险境中锻造职业体能。化工生产对体能和应急反应有特殊要求。通过模拟泄漏事故中的负重奔跑关闭阀门等量身定制的训练项目,锻造学生在危急关头能沉着应对、负重前行的硬核体魄与坚毅品格。
以“美”润心,在科普传播中树立行业自信。针对公众对化工的误解,学生化身为化工之美的发现者和传播者,极大地坚定了自身的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学生主导的“化工,让生活更美好”系列科普活动,将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背后的科学之美与生活之妙展现给社区公众。
以“劳”砺能,在真实项目中淬炼工匠精神。常态化实施的化工实验实训室6S管理,跟岗完成真实的安全事故调查,参与“黄桃精酿啤酒”“生物质纤维素全降解材料”等创新项目研发,让他们在常规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中体验了从知识到价值的转化,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
蓝色砺技——精准对接产业谱系,锻造硬核实力
蓝色,象征着化工行业的专业、严谨与智慧。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识到,在产业数转智改的浪潮下,传统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错位”是痛点。为此,学院以产教谱系精准对接为核心引擎,系统性构建了一套“需求动态感知-能力精准画像-培养过程调控-质量闭环反馈”的精准育人体系,驱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育人体系的全要素改革,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精准调控专业设置,下好对接产业“先手棋”。学院联合头部企业与产业园区,共建产教对接谱系大平台,并创新性地定期发布《现代石化人才需求谱系》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产业人才的“天气预报”和“导航图”,通过对海量岗位数据、技术演进数据的分析,精准描绘未来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缺口与能力变化趋势。基于这份动态谱系的指引,学院的专业设置实现了从“资源导向”到“需求导向”的根本转变。学院在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及时增设了“材料工程技术”“化工智能制造技术”等新专业,确保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咬合、同步发展。
精准重构课程体系,筑牢核心能力“承重墙”。学院深入分析产教谱系,聚焦化工行业“外操内操化、内操程序化、加工自动化、检测在线化”的岗位数字能力变革,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颠覆性重构,绘制出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核心岗位能力”为架构的三维能力图谱。这张图谱清晰地标定了现代化工工匠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坐标。继而,将能力图谱全面转化为课程内容,构建了模块化、项目化的新一代课程体系。开发了涵盖“化工智能生产与管理”等领域的系列新课程、新模块,确保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用,从根本上破解了学用脱节的难题。
精准优化人才培养,安装质量监控“预警器”。学院创新性地开发了化工“八维岗位能力雷达图”评价模型,从“安全环保意识与执行力”等八个维度,将企业用人标准量化、可视化。这套模型不仅是评价工具,更是过程管理的“驾驶舱”。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实时采集学生理论课堂的“抬头率”与实践操作的“规范度”等数据,自动生成个体与群体的“能力差距分析报告”,实现教学预警与精准干预,确保了人才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精准锻造双师素质,打造校企互哺“能量站”。学院力推教师企业实践“六个一”考核标准,要求教师下企业必须“跟岗一个生产班组、掌握一套生产规程、记录一本问题台账、完成一项数字化技改项目、开发一个教学案例、获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拒绝“走马观花”。打通了校企间人才、技术、成果双向流动的通道,打造出一支“既能站稳讲台,又能攻坚车间”的高水平“双师”队伍,为蓝色工匠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绿色赋能——数实孪生破难题 深化安全环保线
绿色,代表着化工行业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象征着数字化转型智能未来的发展之路。面对化工实践教学中“高风险、高投入、高难度”与“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实际痛点,学院没有选择绕道而行,而是以技术革命引领教学革命,创造性构建起一个全域感知、虚实互哺、智能管控的教学新生态,多方位浸润学生的绿色安全素养与数字工匠能力。
构建数实一体安全实训体系,筑牢教学“安全基座”。学院将安全训练前置,投入建设了数实一体的现代化工HSE安全培训基地和危化品特种作业实训装置。其核心创新在于,自主研发了覆盖所有高危工艺的VR安全数据库,并立下一条“铁律”:任何学生都必须先在高仿真的虚拟环境中,完成高危工艺操作流程的严格学习和考核,方可获得进入实体实训区域的“通行证”。学生可以在VR场景中反复练习、深刻理解误操作的灾难性后果,从而将安全规范从“纸面规定”内化为“肌肉记忆”,真正实现了“教学零风险、操作零事故、技能高水平”,从源头筑牢了实践教学的安全基座。
创建云端智能调度模式,打造资源集约“共享中枢”。高水平的实训资源往往投入巨大且使用效率不均。为解决这一矛盾,学院联合政府、行业、企业,云端集成整合了化工生物类智能反应器等6大系统的资源,创新构建了“云端集成-智能调度-共享复用”的数字化资源集约新模式。学院面向化工园区企业开发了智能调度系统,能够自动优化分配开放培训服务的时段和资源。打破了校际、校企之间的资源壁垒,实现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高效共享,为常态化开展高水平实践教学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撑平台。
开发数实孪生“五真”资源,供给课堂“高维养分”。为彻底解决教学案例与企业实况脱节的核心矛盾,学院校企协同,深度开发了颠覆性的数实孪生“五真”专业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高维度的工业级“养分”。接入真数据,直连化工园区DCS/MES系统,将实时生产数据流用于课堂工艺分析与优化决策,让学生直面真实生产状态。共建真场景,与企业共同开发关键装置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与物理实体完全一致、可交互操作的虚拟镜像。转化真问题,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真实痛点、故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中的核心问题。引入真工具,将ASPEN、AVEVA等企业级工业软件作为日常教学工具,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嵌入真认证,将化工智能制造、化工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分析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直接融入课程教学与评价,实现课证融通。将一线工业现场“搬”进课堂。
实施教做融合数实互哺教学,重塑课堂“全新场域”。学院全面实施“教做融合、数实互哺”的课堂新样态,推行“三阶递进”教学法:第一阶段“虚拟认知”,学生通过设备工艺3D漫游及拆解,熟悉工厂全局和内部构造,建立宏观认知。第二阶段“混合现实协同”,校内学生扮演“内操员”,在DCS集控室进行远程监控与指令下发;现场学生扮演“外操员”,佩戴AR设备接收指令并执行现场操作。内外操在混合现实环境中高度协同,完整再现现代智能工厂的真实工作模式。第三阶段“真岗轮训”,企业工程师可以远程接入,直接操控学院的实体实训设备,设置真实故障;学生分组在云端协同,完成从故障诊断到处置的全流程操作,接受来自一线专家的实时评价与指导。依托“五真”资源开发的动态案例生成器,能无限次模拟各种设备及工艺异常,复现现实中难以观摩的危险故障场景,供学生反复进行排查训练,从根本上破解了“难观摩、难再现”的终极难题。
从红色基因的浸润、蓝色能力的锻造到绿色数智的革新,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常年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化工类专业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4项、省级66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年均95%以上。正如学院党委书记陈超所言:“我们培养的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能创新、会传承、有温度’的新时代化工工匠。当化工‘三原色’交织成发展的底色,职业教育的未来必将绽放出更绚丽的‘百花园’。”
编辑:王轶诺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