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让劳动教育“破圈”生长: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劳动多维育人新范式

2025-07-21 10:29:4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曾彬彬 李清龙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曾彬彬   李清龙)初夏的湖南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智能温室里,农艺专业学生正俯身记录水培鸭掌木的生长数据。嫩绿的根系在营养液中舒展,98%的成活率见证着现代园艺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不远处,机电专业学生背着工具包穿梭于教学楼间,正奔向“校园维修劳动岗”。三年来,他们累计修复社区桌椅电器1100余件。这一幕幕场景,正是学校构建“理论奠基—校内深耕—校外辐射—科研驱动”四维劳动育人体系的生动缩影。

3333333.png

课程创新:构建“金字塔”式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课不是点缀,而是职业人才的成长基石。”平江职校副校长李清龙介绍,学校将劳动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周确保至少一节必修课,实现全学段100%覆盖。更关键的是课程内涵突破:学校自主编写的《新时代中职生劳动教育与实践》教材,以14个项目串联“认知—技能—创新”培养链,该课程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十四五”国家职教规划教材的中职劳动课程。

专业与劳动的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农艺专业在温室开展精准水培实验;计算机专业为丰收瓜果设计包装;语文课以“耕读日记”记录劳动感悟。机电专业学生王林展示着维修台账:“把课堂学的电工知识变成服务师生的本领,这才是真正学以致用。”

校园实践:“两园”里的劳动教育生态

走进校园,3000平方米的“芳华花园”宛如植物百科全书。百日草、向日葵等40余种5000余株花卉由师生亲手栽种,智能温室年育苗2000株,实现全校“绿植全覆盖”。“每盆花都是流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袁老师说道。

毗邻花园的“耕读园”则上演着责任田里的成长故事。20块班级责任田中,高二家艺班去年秋天丰收的200斤玉米被制成“感恩礼盒”送给教职工。

劳动在学校成为跨学科载体:汽修专业开设“汽车美容中心”,电子专业成立“家电维修部”……校园处处皆课堂。

444444.png

校外拓展,构建“三位一体”劳动实践共同体

2022年,学校在三阳乡南尧村建成60亩劳动教育综合基地,打造出辐射区域的“劳动共同体”。八大功能区中:智能大棚实现全天候无土栽培教学,年产出稻谷6500斤、西瓜9000斤直供食堂;农艺专业“订单式”种植年供应花卉240盆,农产品对外销售形成产销闭环;土灶美食区年接待700余名学生体验烹饪,家长感慨:“孩子回家主动下厨了!”

基地更是技术辐射枢纽。袁老师团队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120人,学员凌琪应用月季嫁接技术实现年增收3万元。面向中小学开发的“农耕四季”课程,春季油菜播种、夏季莲蓬采摘的场景年吸引研学超3000人次,基地获评市级“劳动教育研学示范基地”。

科研驱动:用“数据链”赋能“育人链”

科研驱动让劳动教育持续进化。学校三年承担省市级课题4项,主编教材推广至全国20余所中职校。李清龙研发的蒸饪设备获国家专利,团队发表论文20余篇。《农村中职劳动教育路径建设》等成果被核心期刊刊载,经验吸引30余所学校考察,形成“研究—实践—辐射”的良性循环。

当劳动课从课表上的“1课时”拓展为年均40课时的成长足迹,当“两块园地”延伸为万亩实践沃土,平江职校用创新突破劳动教育边界。近三年,3000余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超12万课时,98%的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让青年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听见生命拔节的声音。

编辑:王溶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