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小红 邹银桥 刘云春 周可歆)7月16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然资源学院“自然解密先锋队”满载实践硕果,圆满完成赴邵阳市新宁县崀山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小红带领下,团总支书记刘云春、党务干事周可歆、骨干教师邹银桥博士及师生代表,紧扣“丹霞解码,防灾兴村”主题,深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开展了一场融合专业调查、科普教育与服务转化的乡村振兴实践行动。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区域特色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最新部署,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引,为守护丹霞瑰宝、筑牢乡村安全防线贡献了青春智慧。
崀山壮美的丹霞地貌是自然馈赠,但也潜藏着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南方雨季实际,先锋队创新采用“调查—科普—转化”三维推进模式,精准面向社区居民、游客及留守老人等重点人群。队员们跋涉于陡峭沟壑,足迹遍布田间地头,累计走访127户家庭、覆盖189名游客,实地调研13处地质灾害风险点,考察典型丹霞地貌,并举办多场科普宣讲。他们不仅系统采集了宝贵的一手地质数据,更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防灾锦囊,显著提升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灾害防范意识与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誓言启航,安全保障为先
7月初,一场简短而庄重的出征仪式在学院举行。队旗猎猎,誓言铮铮,“自然解密先锋队”整装待发。团队负责人强调,此行不仅是实践锻炼,更是深入学习丹霞科学价值、助力乡村补齐防灾短板的学习之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志军亲临现场,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并深情寄语,他殷切嘱托全体队员务必安全第一,并勉励大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专业所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力。队员们表示:“我们带着对丹霞地貌的探索热情和对乡村的热爱启程,每一份努力都将转化为守护家园的力量。”
调查问卷与小册子,播撒知识的小种子
抵达崀山,队员们即刻化身科普先锋。顶着炎炎烈日,他们穿梭于村庄景区,将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图文并茂的科普小册子送到村民和游客手中。小册子涵盖丹霞形成奥秘、地质灾害识别与避险、夏季防溺水等实用知识。在与127户家庭、189名游客的亲切交流中,队员们耐心答疑解惑。“以前只觉得这山好看,没想到学问这么深,小册子还教了滑坡时怎么跑!”一位老人的感慨,正是科普成效的缩影。崎岖山路上奔忙的身影,拉近了与社区的距离,让科学防灾的种子在基层悄然播撒,有力支撑了“科普”维度的落地。
探寻地质奥秘,夯实专业基础
为夯实专业基础,团队专程探访南山国家公园宣教馆。在崀管局专家的引领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丹霞地貌的科学内涵与美学价值,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演化,领略自然之奇。丰富的动植物标本展示,更揭示了崀山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宝藏。邹银桥博士现场指导队员们运用专业工具记录观测数据,为后续实践积累关键素材。“这次深研,让我们系统理解了丹霞地貌‘科’与‘美’的完美交融,为精准科普宣讲提供了权威支撑。”队员的感言道出了此行收获。这深度调研,为“调查”维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地灾风险点,防灾评估做贡献
聚焦防灾核心,队员们多次深入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手持专业设备,他们攀爬陡峭山路,细致勘察了13处不同类型的地灾隐患点——切坡建房区、滑坡体、崩塌点、不稳定地质单元……一丝不苟地记录山体风化特征、地质数据,并走访村民了解历史灾情。结合课堂所学,团队现场分析评估风险,形成初步防灾建议。在一处滑坡隐患点,队员们敏锐识别出独特的风化结构,及时提出加固预警。“这些大学生真专业!帮我们看清了潜在危险,还教了实用的避险方法。”村民王大叔的肯定,是对队员们不畏艰辛、用脚步丈量安全防线的最好褒奖,深刻践行了“作贡献”的宗旨。
知识课堂盛宴,科普互动赋能
7月8日,团队在崀山镇里溪村村部举办主题为“解码丹霞,防灾兴村”的科普宣讲课堂,吸引众多村民和小朋友参与。课堂采用PPT展示、案例分析、实物演示等多形式,生动讲解丹霞地貌知识和地灾避险方法。队员们用通俗语言和形象图片,让听众深入了解家乡风貌。聚焦地灾避险时,详细介绍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并教授识别方法、逃生路线和应急黄金法则。为增强效果,设有奖答题环节,村民和小朋友踊跃抢答,气氛热烈。
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重点,队员们结合真实案例,阐述“六不”原则(如不私自下水)和急救方法,并分大朋友版和小朋友版进行实操教学。互动环节趣味十足:小朋友们参与宝石手链编制,在手工中感受自然科学魅力;团队还带领大家跳防溺水手势舞,简单动作配欢快音乐,传递安全知识。活动现场,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我学会了手势舞,还拿到了奖品,以后游泳会更小心!”课堂结束时,队员们与村民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瞬间。这一环节是“三维推进模式”的核心,将科普转化为村民的实际能力,破解基层防灾短板。
汲取专业力量,强化技术支撑
实践期间,团队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与湖南欣恒测绘企业展开深度交流。企业专家详细介绍了先进测绘技术(如无人机航测)在地灾监测预警与丹霞研究中的创新应用。队员们虚心求教,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与技术专家探讨,获得了提升数据精度、优化调查方法等宝贵建议。“这次交流让我们看到前沿技术如何赋能乡村防灾,未来实践将更具科技支撑力。”队员的感悟,凸显了“转化”维度中技术赋能的重要性,为活动注入了强劲动力。
践行青春力量,守护乡村未来
本次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果。通过科普宣讲和资料发放,村民防灾意识大幅提升,自然科学素养增强;实地调研为当地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助力构建防灾长效机制;队员们则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长才干”目标。团队累计形成多份报告,建议整合丹霞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赋能乡村经济。李小红副书记总结:“活动彰显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担当,我们将持续用专业知识守护丹霞地貌,造福百姓。”
展望未来,“自然解密先锋队”表示,将深化“调查-科普-转化”模式,推动成果落地,如建立长期科普站。崀山镇村干部反馈:“学生们的努力让乡村更安全、更美丽。”这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旅程,更是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写照,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工程职院智慧。
编辑:谭尔豪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