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莫让 “问题标签” 掩盖成长诉求

2025-06-19 17:58:08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斌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始终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据 6 月 13 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学业压力攀升、亲子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复杂以及信息爆炸等多重因素冲击下,部分青少年厌学拒学现象愈发凸显。这一问题,犹如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个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头,亟待我们深入思考与妥善解决

“厌学” 一词,近年来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与之相伴的,往往是 “问题儿童”“精神疾患” 等充满偏见的标签。然而,拨开这些表象的迷雾,我们不难发现,厌学并非现代社会独有的产物,它始终伴随着青少年成长的坎坷之路。如今我们感受到的 “增多” 趋势,实则是社会关注度提升与诊断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从曾经的默默隐匿走向台前,却也不幸陷入了过度污名化的困境。对待厌学,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与智慧,既不能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倦怠无限放大,视作难以治愈的心理绝症,也不能对那些可能预示着严重问题的信号视而不见。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背后,都可能藏着一颗渴望被理解、被帮助的心灵。

为何厌学问题在当下如此突出?其背后涌动着多重压力的暗流。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部分家长被 “未来焦虑” 所左右,不自觉地将升学压力传递给孩子,这些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孩子稚嫩的肩膀。学校方面,单一的评价体系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潜力被忽视,学习的乐趣被分数的压力所取代。更令人担忧的是,身处这场风暴中心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应对压力的能力与方法,他们在心灵危机面前,比成年人更显无力。当亲子矛盾以厌学的形式爆发,家长被迫停下生活的脚步,而家庭与学校之间却出现了令人焦虑的沟通空白,这无疑让青少年的困境雪上加霜。

要破解厌学这一困局,绝非某一方的单打独斗所能实现,需要家庭、学校、专业机构等多方力量携手,共同编织一张多元协同的守护网络。

家庭,应当成为青少年温暖的心灵港湾。家长需放下过度的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 “减震器” 和 “过滤网”。评价孩子时,不能只盯着成绩,而应拓宽视野,发现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鼓励,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与支持的成长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将压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充满探索乐趣的知识乐园,而非令人望而生畏的学习 “战场”。同时,加大对心理服务体系的投入迫在眉睫,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提供触手可及的心理支持与帮助。

专业力量的精准援助同样不可或缺。借鉴 “分类施策” 的科学思路,针对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存在轻微困扰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对于处于临界状态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将问题化解于萌芽阶段;对于确诊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则进行规范的药物与心理治疗。只有这样分层干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厌学问题的过程中,填补 “过渡空间” 的空白尤为紧迫。当休学在家的青少年陷入孤独,或是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时,“小屋”“驿站” 这类中转站就显得至关重要。在专业人士的陪伴与引导下,这些过渡空间能够帮助青少年逐步重建与社会的联系,为他们重返校园、回归正常生活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厌学现象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既反映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灵挑战,也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理念与方式上存在的深层问题。我们唯有摒弃对厌学的污名化偏见和轻视态度,以科学的认知和系统的协作来应对,才能将厌学带来的 “危机” 转化为关注青少年成长的 “契机”。当家庭、学校和专业机构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共同呵护” 的美好愿景,让每一颗年轻的心灵都能在充满压力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坚韧而蓬勃的成长之路,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编辑:李薇薇

三审:李茂林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