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2024-11-18 10:03:21 来源: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总校 作者:杨海涛

操场上,芦笙吹响,穿着民族服饰的学生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载歌载舞;教室里,飞针走线间,一块块精致的侗锦在学生的手中渐渐显露出漂亮的图案;侗族雕刻工作室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引人注目……坐落在侗族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总校(以下简称“通道职校”),各个角落都散发着侗族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通道职校依托侗族文化特色,组建侗族非遗社团,开设侗族非遗兴趣课程,让非遗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绽放出亮丽光彩,让青年学子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传承中成就梦想

微信截图_20241122101323.png

社团侗锦兴趣小组成员龙俊在非遗侗锦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培云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织造技艺

龙俊,是通道职校侗族非遗社团侗锦兴趣小组的成员,小组内少有的男学生。

从小听着侗锦非遗传承人粟田梅女士通过侗锦织造技艺带领一方乡亲发家致富的故事长大的他,一直对侗锦有着浓厚的兴趣。龙俊听舅舅说,通道职校可以学习侗锦织造技艺,于是他便来到学校就读。入校后,他第一时间申请进入社团,并拜社团外聘教师——非遗侗锦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培云老师为师。

一年多时间,通过师傅手把手教导,龙俊掌握了卷棉条、纺纱、盘纱、卷经、打经筒、排纱、穿扣、梳纱等大部分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为了提升自己的侗锦织造技艺水平,寒暑假期间,龙俊走村串户,跟村里的老织娘购买古老的侗锦纹样用来模仿学习。在师傅的指导下,龙俊完成了许多侗锦作品。学习期间,他还对侗锦的颜色、图案、工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技能比赛和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他的作品屡获好评。

“在学习和活动中,我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侗锦文化,使用侗锦产品。”龙俊认为,非遗应传承,还要会传播。通过学校推荐、熟人介绍,他了解了不少侗锦销售渠道,通过私人定制和店铺寄卖,他成功地售出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获得不少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也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

“未来,我希望能传承和发扬侗锦织造技艺,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龙俊说。

“目前,侗族非遗社团已经成为学校极富特色的非遗传习所。同学们在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能掌握多项非遗技艺,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未来职场就业和人生发展储备了更多能量。”校长吴豆苏说。

非遗课堂成“爆款”

微信截图_20241122101403.png

非遗侗族芦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陶勇春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芦笙吹奏

除了侗锦兴趣小组,侗族非遗社团还开设了侗族大漆霖饰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琵琶歌、侗族芦笙、侗笛、侗族大歌,共7个兴趣小组。

为打造集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学校积极培养和引进非遗传承人。如将学校年轻教师王淋老师培养成为非遗侗族大漆霖饰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讲侗族大漆霖饰技艺;将杨丽坤老师培养成为非遗侗族大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主讲侗族大歌;外聘侗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念姬老师和侗锦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石培云老师,主讲侗锦织造技艺;外聘侗族芦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三省十二县侗笛的最佳制作者之一陶勇春老师,主讲芦笙课和侗笛课;外聘侗族琵琶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永春老师,主讲琵琶课等。

“真是神仙课程!”在侗族琵琶歌兴趣小组的课堂上,吴永春老师不仅给学生传授弹奏技巧,还现场演唱了一首民族歌曲。侗族琵琶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使用侗族工匠自制的琵琶伴奏而得名,是一种自弹自唱的说唱诗歌艺术。“我是被非遗传承人老师吸引过来的,一边弹奏古老的民族乐器,一边唱着民族歌曲,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侗族琵琶歌兴趣小组成员王智超说道。

“每次上课都坐满了。”侗族芦笙兴趣小组粟俊杰说,在他生活的镇上,有芦笙声就有热闹,哪里有热闹,小孩子就往哪里钻,童年的记忆又回来了。

如今,在通道职校,非遗集市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一,运动会开幕式上热闹喜庆的芦笙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艺术节上琵琶弹唱吸引着校内外观众……从课堂到课外,从研学到传承,青年学子在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领略先人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

非遗走向新时尚

微信截图_20241122101428.png

王淋老师向学生演示侗族大漆髹饰技艺

从鉴赏到技艺学习、作品创新,非遗的校园传承逐步迈向创新实践的新阶段。

“民族传统工艺品原来可以有这么多花样!非遗进校园,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初次参观学校侗族传统工艺传承研习基地,看到各种时尚、精致的侗族大漆工艺品时的惊喜,吴子娜仍记忆犹新。

吴子娜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社团侗族大漆霖饰技艺兴趣小组成员,一入校便跟着这项技艺的传承人王淋老师学习。在她的印象里,传统的侗族大漆一般用于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寨门等侗族常见建筑以及家具、生活器皿里。然而在基地,她看到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且便于携带的文玩、手办、文具等侗族大漆新产品。“看到这些创新作品,我感到传统文化穿过时间长河与我们对望,也坚定了我学习非遗技艺的想法。”吴子娜说道。

除了擅长大漆霖饰技艺,王淋老师还是一名侗族木雕手艺人。近几年,他不断完善大漆工艺,研究雕刻技法,将二者结合,让侗族雕刻的制作与艺术效果更富观赏性。他还主持了把“侗族雕刻”和“侗族大漆”等民族传统工艺引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两项省级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对这两项民族传统工艺的研究缺失。“侗族文化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老手艺现在几乎没人去学。非遗传承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我作为侗族人感觉有一种使命感,希望能带着学生一起研究和创新,让侗族的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王淋老师说。

在王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各大赛事斩获奖项,还有很多学生因综合素质过硬,毕业后选择直接创业。目前,通道职校还成立了“创客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学习、交流、创作,通过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的方式,探寻传统非遗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艺术技艺重焕青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吴豆苏说。在浓厚的氛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犹如一颗种子在通道职校青年学子心底慢慢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本文刊发于《年轻人·职教创客》)

编辑:黄权

二审:陈文静

三审:倪正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