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以下简称“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提出四项主要任务: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4月25日《中国教育报》)
长期以来,非教育负担是中小学过重负担的“大头”。2019年12月,“两办”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减非”作出部署。几年来,教师“减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学成“副业”,教师成“表姐”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减非”还需加大力度、持续发力。
秘书组“出手”开展非教育负担专项整治工作,层级高、力度大,切中了“减非”痛点难点,发出了中小学教师“减非”最强音。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盯住“减非”的“关键少数”,源头治理,系统发力,将中小学教师“减非”“进行到底”。
中小学教师非教育负担源于进校园冲动需求。基于此,一方面,要减少政府及有关部门考评条款中的进校园考评要求,不随意给进校园开“口子”,也不给形式主义进校园任何空间,从源头上给进校园“祛火”“降温”。另一方面,要按照秘书组要求,摸清进校园实底,制订中小学教师“减非”清单,建立并实施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实行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给进校园活动设置“门槛”“关卡”,从制度上杜绝非有关部门把非教育事务“塞”给教师,防止过多过滥作秀打卡式事务进校园。
教育行政部门主官是秘书组的主要负责人,是中小学教师“减非”的“关键少数”。对政府任务分解中分配给教师的如文明创建站岗、防溺水巡河巡湖等事务,教育厅(局)长要学会并习惯拒绝。要筛查清理本级进校园项目活动,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进校园事务清单。对于清单内进校园项目活动,不能只当“二传手”,而要为教师撑起“保护伞”。要根据具体情况,“放行”性价比高的项目活动,“劝返”高投入、低效能项目活动,“叫停”打卡、作秀等低效、负效的项目活动。同时,要推进中小学教师“减非”相关工作机制“下基层”“进校园”,赋予中小学校非教育事务进校园“拒绝权”。
校长是教师工作任务的直接供给者,也是教师“减非”的“关键少数”。校长要强化“课比天大”基本认知,依法依规做好教师“减非”“守门员”。对数量上过滥、频度上过密、类型上交叉的进校园事务,要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大胆取舍,科学选择,尽量减少教师参与度。要用好非教育事务进校园“拒绝权”,对为了拍照打卡、留下痕迹,于学校发展无益,又要求师生当“群演”的进校园活动,要坚决说“不”,切实把教师从非教学事务中解脱出来。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