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院校传真 > 详情

最“卷”职教活动周 化院靠什么“入围”

2024-05-22 19:55:2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廖姗 陈丹

记者.png

湖南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廖姗 陈丹)这是湖南职教业教育宣传领域“泼天的富贵”。5月14日,“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202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采访团走进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沉浸式”调研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产教融合、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等情况,深入采访了该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技能人才,以跨越式发展助力湖南“三高四新”。

新华社、中新社、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杂志、华声在线五家央媒、省媒记者组团参加调研、采访。全省25个采访席位中,化工职院作为株洲地区唯一高职院校、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唯一院校入选。

这次集中采访,令目光聚焦湖南职业教育,聚焦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什么样的底气、实力和机遇,让龙母河畔这所高职院校赢得了如此机会?

精心酿造 开辟赛道新潜力

摇晃的酒杯,细腻的泡沫,淡黄的颜色,品酒的教室旁边就是制酒的车间。在精艺楼啤酒车间,一堂啤酒酿造与品鉴课正在进行。

啤酒生产车间(湖南省“楚怡”啤酒工坊)是该校首批建成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食品生物技术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上,记者们品鉴着学生酿造的啤酒,收获了“喝啤酒要先品泡沫”“泡沫挂壁时间越长啤酒酿得越好”等“冷门”知识。湖南日报记者余蓉称赞道:“啤酒泡沫入口就像牛奶一样细腻”。

从入学到毕业,学生通过酿好一罐啤酒来获取技能知识,啤酒酿成了,学生也毕业了。“一罐好喝的啤酒既是他们致敬老师的毕业作品,也是他们庆祝掌握技能的毕业酒。”新华社王书鸿说。

当精湛的酿造工艺成为核心竞争力,市场也向高校敞开了大门。2023年,在学校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牵线下,啤酒生产车间与郴州市安仁县大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了仁城品牌子项目“丹霞”原浆啤酒,产品得到市场积极反馈,到目前为止,营业额近300万元,每年为深塘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以上。

在精艺楼三楼生物技术赛场,代表湖南省参加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学生正在争分夺秒的训练。这里不仅培养了国赛选手,还主持制定了生物工艺技术员国际化教学标准,该标准被湖南省教育厅认定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学标准。目前,这一标准在坦桑尼亚应用推广。“从在课堂里品啤酒,到制定国际化教学标准,这里确实是‘别人家的学校’。”中新社记者徐志雄说。

 强“化”技能 激发就业新前景

水是维持生命必须的资源,也是建设可持续型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为减少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问题发生,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掌握水处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水处理技术实训室,学生们正在进行水中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多种离子测定,以确保水质安全。这里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重点实验室,目前该专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160余所院校中排名第一。

应用化工技术团队汇聚了国内化工领域权威专家,包括7位教授和12位博士。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6个,荣获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省芙蓉教学名师、省楚怡教学名师等五十余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培育的校友曾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省级“青年工匠”、省级“青年岗位能手”、省级“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袁森在实训吗?”《湖南教育》杂志记者黄权在采访之前,就曾看过袁森的报道,并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袁森其实就是好的职业教育培育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什么是好的职业教育,黄权认为,就业是重要指标。凭借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铜牌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袁森获得了中国石化旗下骨干企业镇海炼化的工作机会,入职后年薪将超过20万元。“显然,袁森的培养成效已经超出了预期。”黄权说。

就业扶上马,还需送一程。与学校合作十多年的万华化学集团近日发来贺信:由学校输送的多位高素质毕业生,在该企业2023年员工大会获得表彰,表彰人数占据榜首。近年来,通过开设订单班,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深入合作,双向赋能,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极致”数控 注入制造新活力

在创新楼一楼智能制造柔性加工生产线,数控机床飞速运转,老师和学生们神情专注,埋头研究改良零部件的生产加工方法。

这里是机械工程学院数控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实训基地。近年来,依托与中车集团、华中数控股共建的柔性智能生产线,专业团队披荆斩棘,荣获国家级奖项4项,成功建设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1门,并打造1个省级“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和1个“楚怡”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在数控机床完成精密零部件加工,精度误差要控制在微米级。”如何发挥数控机床应有的效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品质加工更多产品,是这门实训课传授给学生们的核心技能。

在成品展示台,由学生加工的地铁门角、大力神奖杯、自由女神像、冰墩墩、雪容融等产品,吸引了华声在线记者邓桂明的目光。“这些产品看着小,工艺份量却十足。”邓桂明看着学生们潜心学习,力求将细节打磨得更加精湛,感叹道:“这是感悟匠心、打磨技艺的生动课堂”。

此外,这里还打造校企合作的“跨界”课堂,注重给师生赋能。学校与深圳博巨兴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集成电路测试产、学、研智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核心设备烧录机、c口压装机新产品试制及样品生产,都由数控技术等专业智能制造团队教师研制完成,即将实现量产。

创新突破 打造“智造”新样板

“这个赛项,学生和老师都拿了很多国家级省级奖项。”听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团队教师的介绍,新华社记者王书鸿不禁感慨。

在创新楼二楼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基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是专业发展的主线。紧跟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基地建有30套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实训平台、100套机器人虚拟调试系统、10套工业级视觉控制系统。

全国首次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工作就是在这里完成。同时,这里也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考核国家级管理中心、全国首家“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省级考核管理中心。

工业网络智能控制与维护技术实训室里,轴承钢珠正根据学生设定指令,进入指定位置,完成物料自动装配入库。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正是基于学生准确无误完成了200多根线路连接,通过了上千句编程的考验。

近年来,跟随“智造”前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基地培育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楚怡”教学创新团队2个,联合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2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的赛项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17项。

编辑:张叶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