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高等教育 > 一线动态 > 详情

【“货架”上的科技】一条“流水线”产值千万元——湖南农业大学校企联合破解早稻育秧难题

2024-05-20 17:16:29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湖南教育新闻网

湖南教育新闻网报道  记者 余杏 通讯员 李晗枫

春耕春管时节,在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金桥村,种植大户范铁牛站在田埂上,表情有些严肃,眼睛随着插秧机“跑”,并时不时蹲下身子,近距离查看秧苗的质量。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早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关系到后续的栽插作业和粮食产量。范铁牛种了160亩水稻,有了好秧苗,对他来说丰收就有了好“苗头”。所以,对于育秧、插秧,范铁牛“盯”得非常紧。

不一会儿,插秧完毕。范铁牛放松下来,竖起大拇指,开心地和记者说:“这秧是真的好,长得均匀,每盘秧都没有空缺。”

范铁牛口中的“好秧”,是他当天一大早,从益阳市资阳区南方智能育秧中心运过来的。

记者走进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流水线作业、机器手上岗、暗室催芽、自动摆盘……育秧尽显“科技范”。管理员指尖“触屏”,调节好温度、湿度,种子就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发芽;轻轻“按键”,轨道转运机自动把秧盘搬入大棚。

在基地最中心的位置,最新一代育秧自动流水线已调试到位,只见上盘、铺土、洒水、播种、洒药、覆土、码垛等工序已全部实现机械化。

“在这条高速流水线上,有31个传感器实时控制,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大为告诉记者,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制作2000多个育秧盘,1天完成2万盘,可满足500余亩水田用秧需要。

微信图片_20240520143759.jpg

最新一代育秧自动流水线由湖南农业大学和富佳科技公司联合研发,谈及研发的初心,刘大为先给记者介绍了一个背景。“湖南是水稻生产第一大省,育秧环节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短板。”以往,农户都是在大田育秧,秧苗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容易遭受“倒春寒”。“若受灾,农户损失的不仅是种子钱,还会耽误农时,影响整季的收成。”刘大为说。

为弥补这个短板,早在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就致力于将育秧从大田搬到大棚,通过“流水线”实现全自动育秧。但农用机械的研究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做出一个产品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迭代更新产品。“这正是学校研发团队的薄弱环节。”刘大为说。

有同样担忧的还有富佳科技公司,该公司是一家老牌农机生产企业,多年来专注于解决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水稻育秧机械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企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产品迭代更新缺乏专业的力量支撑。”富佳科技公司董事长龚明说。

因此,如何将一粒种子育成一株好苗,成为了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和富佳科技公司共同的心头大事。双方一拍即合,院校负责前沿技术的研究,农机装备企业则负责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育秧自动流水线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国内外很早就有人在研究,但相关产品的制作速度大都在每小时1500盘左右。如何让制作速度快起来且不影响播种质量,就是专家团队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刘大为带着团队学校和企业两边跑,先在企业收集机械高速运转下会出现的问题,再回到学校分实验组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又返回企业调试更新设备,如此循环往复。

随着一个个技术问题被攻关,最新一代育秧自动流水线正式投入生产推广。刘大为告诉记者,有了最新一代育秧自动流水线,再配合智能水肥一体化的育秧大棚,就能够实时调整并控制育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因素,确保秧苗生长环境的稳定,彻底消除“倒春寒”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到“靠科技吃饭”的飞跃。

据了解,近一年来,最新一代育秧自动流水线已卖出了30余台,产值1000多万元,不仅惠及湖南,还销往了江西、广西等省份。


1716187167262.jpg

同时,除了最新一代育秧自动流水线,湖南农业大学和富佳科技公司还在智能化控制技术、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智能化立体育秧工厂、自动化搬运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了育秧过程的全程自动化和机械化。

一项项科技成果,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走上了“货架”,刘大为和龚明都认为这是“双赢”。“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可以以小成本解决关键的大问题。”

“在这些技术的助力下,我们的农业生产各环节都有可能实现机械化,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刘大为说。

编辑:余杏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