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4日发布通知,将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针对基础教育,从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等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规范整治,并详细列出12项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包括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教师漠视纵容学生欺凌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等。(5月15日央视新闻)
严禁教师歧视弱势群体学生,对学生实施体罚;严禁校园内发生学生欺凌行为;严禁布置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量和时长的作业;严禁违规选用教材教辅;严禁学校违反收费管理规定……近日,教育部发布12条“严禁”,看到相关内容,你必须承认,这12条“严禁”可谓切中时弊,针对性十足,几乎涵盖了当前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吐槽”的种种。这般“严禁”的到来,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对纠正一些歪风,确有积极的引导价值。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引导下,在创收的利益冲动下,在忽视学生安全的理念下,的确存在一些或这或那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全社会对其的积极评价。这般现实下,教育部发布12条“严禁”,的确让人看见了希望与曙光。这证明一点,民意的呼声、家长的呼吁,在一定程度上等来了制度回应,这背后的积极价值不言而喻,其对教育风气的扭转也变得更加可期。
只是,一纸规定到底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些现实顽疾呢?这的确是存疑的。比如,之前推出的“双减”政策,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也获得各方肯定,但在局部地区,依然存在“软化”“弱化”执行的情况,一些培训班从地上转入低下,披着夏令营、兴趣班等外衣继续“存在”。这般现实,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一种削减,也加大了教育部门监管的难度。这样的现实情况,同样有可能发生在12条“严禁”的某些内容上。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直是很多人的生存智慧。
以此审视可知,教育部发布12条“严禁”肯定是好事,也具备积极正面的价值,但关键在落实,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此次发布的“严禁”,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明确,也对配套的惩戒机制进行了明确,可谓是严丝合缝的制度规定。但在落地落实的过程中,则需要把好关、守好门,让制度成为高悬的利剑,而不是“纸老虎”,如此才能推动制度善意更好地照进现实,而不是沦为纸面上的形式主义。而这,正是教育主管部门接下来需要着力去做的工作。
一言以蔽之,教育部发布12条“严禁”,关键看落实。只有落实到位,制度的善意和威力才能展现,也才能营造起更加健康的教育氛围,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