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有一门神奇的课程,让选课成功的学生三分之一减重5%以上,半数腰围降低5公分以上。想要“抢”到这门课,还需符合一个特殊要求,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也就是说,只有确属超重或肥胖的,北大学子才能选课。这可不是一门简单的“减肥课”,它的全称是:《体能提升:运动与膳食》。(4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北大开设“减肥课”,供肥胖学生“专修”,减肥成果可换学分,此举增强学生体质的善意,不容置疑。然而,大学生体质状况堪忧,不仅限于肥胖症。此前据媒体报道,湖南某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全校2万本科生体质测试,仅19人达到优秀,2.85%在良好以上,而不及格率占23.05%。再者,每年高校新生入学,在军训时中暑、晕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过学生在军训中猝死的悲剧。特别是,高校体育测试,请人“代跑”之风盛行,更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讽刺。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体育等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文化课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学历低技能”或“高分数低体质”的“人才”。有的学生从不参加劳动,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考入了高校,还要家长陪护;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要么骨瘦如柴,弱不禁风,要么又矮又胖,活脱脱一个“相扑”形象;近视眼更是相当普及,且呈低龄化的趋势。
事实上,党和国家是非常重视增强学生体质的。早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工作目标。特别是,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其中明确规定: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育测试达不到50分,将拿不到毕业证,也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和评奖。
然而,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被一次次忽视。孩子们仍然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中,间或于百忙之中临阵磨枪,应对体育考试。然而,当高校被迫取消长跑,军训场上晕倒的“豆芽菜”越来越多时,学校和家长还能沉得住气,逼迫孩子搞“题海战术”?当学校的综合测评一次次输在体育成绩上,校领导还能横下一条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当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连年下降,影响到国家人才战略时,应试教育还能“深得人心”?
可见,高校开设“减肥课”,还需体育教学赋能。换言之,高校开办“减肥课”,仅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关键是,应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及考评机制,除了将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之外,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特别是,将体育课纳入中、高考“必考课”,提高体育成绩占中、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
编辑: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