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深度 | 体教融合路

2024-01-09 14:54:15 来源:《湖南教育》 作者:王黛 赵经天 张晓雅 向鹏

“赢了!”

2023年10月4日晚,中国队,一举夺得杭州亚运会攀岩男子团体速度接力赛冠军,这是中国队首次在亚运会赛场上获得攀岩项目金牌。

在这支4人组的冠军队伍中,队员张亮和龙金宝,均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

作为曾经的“老少边穷”地区,湘西州人口数量虽仅占全省的4.3%,但体育综合实力却历来居于全国前列。全州输送的体育健将,累计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赛事金牌71枚,全国赛事金牌168枚,多项体育项目破(超)全国纪录、世界纪录,且实现了全运会金牌县市全覆盖。

强大的体育实力,为湘西州的体育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青少年普遍体育运动量不达标、健康指标下滑的当下,湘西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为抓手,为全州学子铺就了一条阳光、健康的成才路,探索出一条“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的“湘西路径”。


图片

自上而下的教育变革

对于湘西州体育人和教育人来说,2016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他们一同搬入现在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教体局”)所在位置,真正实现集中办公。

2015年机构改革中,州委、州政府就在全省率先将州(县)教育局、体育局合并成州(县)教体局。

追溯过往,湘西一直以来都有较好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成果。尤其是在轻量级举重项目上,培养了不少奥运冠军及全国冠军。这些成绩的取得,足以给到湘西老百姓继续前行的信心——就算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和体育事业就会落后,他们反而能铸就不怕苦的奋斗精神。

“教育与体育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何况青少年体育工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无论是时任教育局局长包太洋,还是时任体育局局长麻建锋,都一致坚持体教融合,以竞技体育带动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自合并起,湘西教体人便成了体教融合之路上坚定的探索者。他们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兼顾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突破点。

初次面对这项工作时,田勇自称“新人”。

2020年8月25日,田勇出任州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既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也没有从事过教育、体育工作,一时之间,他倍感压力。不过,回忆起学生时代曾在湖南农业大学求学的经历,他明白,育人与育苗的本质其实一样,得尊重规律、把握节奏、全面培养。

到任后,田勇并未着急部署工作,而是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其他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文件、政策,与班子成员一同学习。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我们要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从而推动全州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通过学习,田勇意识到“融合”的重要性,“‘体教融合’看起来是个新词,但回望历史,体育与教育本属一家。如何在此前已经合二为一的基础上,创造出‘1+1>2’的效果,是我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恰好在田勇到任后的第6天,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一纸文件、条条细则,给他指明了方向——体教融合绝不是两个部门职责的简单整合,而是在思想观念、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先从转变思想观念开始。

在全州教体系统,田勇无时无刻不强调学习之风,并提议举办全州教师全员封闭式培训,帮助大家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提升素养。另外,他和班子成员一道,利用每年寒暑假带领科室成员,去往重庆、成都、山东等地考察学习经验。

再从管理上统筹安排。

为切实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湘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湘西自治州“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同时,从州级层面推动管理创新——

科室调整方面,设置了竞训科、群体科2个业务科室,体彩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机构,将体卫艺科的学校体育职能划入竞训科,将州教科院和体科所合并成州教(体)科院;

人员调整方面,实行分管副局长调整分工,体育科室长与教育科室长岗位互换,2名原体育科长升任州直学校副校长。

“尤其在调整人员分工时,是有难度的。”田勇早期跟各科室长交流时,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且对未来产生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传统思维中,两方都有少数人认为彼此不懂行,没法深入业务管理。”但是经过几年实践,州教体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鲁帮明发现,双方打破边界后才感受到,原来不少优秀教练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教育系统也不乏体育爱好者。“这充分论证了该举措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旦管理人员跳出原本为自己设定的框架,就能达到‘合二为一’,甚至出现‘1+1>2’的效果。”

竞训科科长李密原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分管体卫艺。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就一直在一线教书,直到2016年调入州教体局体卫艺科。

“我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多年,且当时教育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反观体育只留下了两个科室。”2021年,得知有两个人需要轮岗到体育科室,而她就是其中之一时,李密心理落差很大。

但是,她还没来得及消化情绪,就得马上投入到省锦标赛的组织工作中。“以前体卫艺科归教育局管理,能直接进入学校选拔参赛者,任何赛事都不会少于千人参加。”李密没想到,刚接手竞训科筹备的首个大型赛事,却无法进入学校选拔。“竞训科过去由体育局管理时也是如此,除非各县市有体校推荐选手,不然,组织州级选拔赛,参赛人数寥寥无几。”

“以前在体卫艺科关于‘全面普及’的观念和做法肯定不适用了,竞训科得以夺牌为王道,以‘普及+提高’为目标导向。”本着对体育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很快,李密进入了工作状态。

她在全州启动选拔赛,挑选苗子参加各级赛事。经费还没列入财政预算,她就自己跑去拉赞助;初期进不了中小学校选拔苗子,她就一个个打县教体局体卫艺股的电话,要求将选拔赛的通知发到学校。学校接到体卫艺股转发的通知后支持力度大大提升,学生及家长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迎接2021年湖南省青少年锦标赛,她便组织了5大项州级选拔赛,相比以前,不仅参赛人数增加了,还能为选手精准推荐参赛运动员。最终,这次锦标赛成为湘西州参与的历届省锦标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全州斩获95枚金牌。

最重要的是,在这次赛事中涌现出了一批有运动天赋的中小学生,成功打通了组织赛事的渠道。紧接着,2022年省运会,全州参与选拔的人数明显增加,是40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赛会金牌、总金牌和总分数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正是发现了这些管理者的特质和优势,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才给湘西教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对此,包括鲁帮明在内的湘西教体人都有深刻感悟。

助力教体事业的发展,还得建立一个可内循环的培育模式,打通后备人才输送渠道。

湘西州民族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州体校”)是全省唯一一所十二年一贯制专业体育学校。“2016年前,学校归属州体育局,学制不全、招生范围较窄,学生不足300人,教师编制只有40个(含体举重中心4个)。”州体校副校长陈镜宇回忆道。

2018年,在体教融合推进下,学校正式变更办学性质。此举为其拓宽生源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招生难、入学难得到有效缓解。“以前我们只能在当地一两所学校开展定向选拔,现在可在州内任何一所中小学校进行选拔,不少外乡学生都慕名而来。”陈镜宇的脸上充满自豪。短短6年时间,体校学生已达800余名。

不仅如此,考虑到文化教学一直是体校学生培养的短板,为了解决这一痛点,湘西州面向全州选调招聘优秀的文化教师,并实行体育教练和文化教师“双班主任”制。现已选派州直学校15名小学教师到州体校充实文化课力量,三年来,共为体校增加了85个编制,既注重了文化教师的补充,又巩固了专业教练的地位,促进了学校体育训练水平和体校文化教育水平的双提升。

与此同步的,还有《湘西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恢复县市业余体校的通知》的出台。目前,全州8个县(市)业余体校陆续恢复办学。

拿古丈县玉玲举重学校来说。这里培养了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向艳梅,世界男子举重冠军陈初富、陈桂明,屡破世界纪录的亚洲冠军龙玉玲、罗红卫等人。在玉玲举重学校校长曾文清的印象中,古丈县体教融合其实已有较好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不断迭代、进步。“尤其在2020年以后,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生可以直接就读于古丈县民族中学,符合条件的还可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同等待遇。”

不仅是古丈,花垣县将体校办入芙蓉学校;永顺县将体操基地融入县一小;吉首市在吉首市第八小学重点打造攀岩项目……形成了普通学校与业余体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格局。

“州、县、校的三级衔接机制逐渐完善,业余体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打通,体教融合过程中不少难题迎刃而解,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成长实现量质齐升。这几年,全州体育成绩实现井喷式发展。”如果说2020年,作为“新人”的田勇是一名倾听者,而此时面对记者侃侃而谈的他,已是一名引领者。

在于运动”,它能塑造我们强健的身体,增强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


图片

由内向外的资源融合

“拇指在上,四指在下,手腕稍微用力往下扣……”

这是今年5月份,在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展示的一堂柔道专业课,授课的是来自州体校的金牌柔道教练梁君。只见30多名学生,两两一组,面对面站立在田径场上,正跟着梁君的演示,进行柔道练习。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等近20人,也在一旁观摩。“我来之前,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接触过柔道。”梁君告诉记者,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对这项体育运动充满了好奇。这正是体教融合落到校园的一个缩影。

尽管顶层设计打破了体教融合在教育理念上的壁垒,但当镜头对准学校体育时,这里的困难依然不少。

“体教融合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课虽然开齐开足了,但是教学质量不敢说有多好。”州教体局教师科的符芳有些无奈地说,很多体育课都被上成了“放羊课”“休闲课”,有的是因为专业师资缺乏,有的是因为场地太小。“总之,学生并没真正得到体育锻炼。”

首先要解决的,是学校的体育师资难题。

“三互派”“六进校”成为湘西州的破题之法。“三互派”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单项基地之间师资互派,“六进校”即奥运冠军、金牌教练、名运动员、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补齐了体育师资短板,为体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2022年3月开始,体校的专业教练员纷纷走进中小学校送教。”梁君告诉记者,有的教练员一周要往学校跑好几趟。截至目前,州体校近40名教练员全都参与过体育公开课送教。

跟着教练员一起走进学校的,既有柔道、摔跤等12项竞技体育项目,还有押加、蹴球等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丰富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一颗颗热爱体育运动的种子也播撒进更多孩子的心中。

如果说,州体校前往各校送教只是体教融合浅层次的“牵手”,那么各县市中小学校与当地业余体校师资共建,则是体教融合深层次的“联姻”。

比如吉首市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吉首市一小”)与吉首市民族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市业余体校”)的“联姻”。

“学校的攀岩教练员,都是在市业余体校的帮助下培养起来的。”吉首市一小党总支书记龙俊杰介绍道,他2018年调入学校时就曾主管过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那时,正值攀岩运动兴起。”校长梁茜补充,“攀岩是新项目,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而且山里娃从小就爬山爬树,学得也快。”就这样,攀岩被定为吉首市一小的特色体育项目。

2019年,吉首市一小派出石兴东等3名体育教师,进入市业余体校跟班学习。“既要学习运动学的理论知识,又要观摩运动员的训练现场,有时自己也参与训练。”石兴东说。“沉浸式”学习了大半年,他们才“毕业”。教练员梁磊如今依然会进校指导攀岩训练。“平均每周来上两次课,课后他还跟我们一起分析学生的训练状况、调整训练计划。”而“石兴东们”也会从教育的角度,跟梁磊交流授课心得,促进彼此教学、训练水平的双提高。

在这支融合师资的共同努力下,一小的校园里对攀岩感兴趣的学生,很快从十几人增加到近两百人。随着这项运动在奥运会与亚运会的接连亮相,全市人民的攀岩热情高涨。

“如今,攀岩项目已经覆盖了吉首市9所小学、4所初中、1所高中,成了吉首市的品牌体育活动。”吉首市教体局竞训股股长、市业余体校校长、攀岩队主教练李向阳说,他们以这种体教携手的方式,为全市中小学培养了近30名攀岩教练。近三年来,吉首市成功向湖南省攀岩队输送运动员6名,吉首籍运动员在各类省级比赛中斩获金牌共15枚。

“今后,吉首市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做好体教融合工作,努力推动全市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吉首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俊生表示。


图片

除了师资共建,还有一种更可持续的师资融合,正在湘西大地上演。

2020年,龙山县第一芙蓉学校(以下简称“芙蓉学校”)向县教体局提交申请,要求引入2名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摔跤教练员兼体育教师。向其元就是其中之一,多年前他以摔跤运动员的身份,从州体校被选拔进了湖北省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进入芙蓉学校后,向其元借助自身的专业知识,组建了校园摔跤队。除了带队训练外,他还会将一些摔跤的基础动作,融入日常的体育课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协调性和敏捷性。在向其元的影响下,学校其他体育教师,也都慢慢掌握了摔跤的基础知识。“现在,摔跤课以课后服务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放,每周两次。”向其元说,每个学期都有100多人选择该课程。

“我们正在计划将一些摔跤动作加入大课间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乐趣。”芙蓉学校校长李英檀,还在不断思考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更多可能。

像这样直接引进退役运动员进入中小学校任教的,全州8个县(市)里,已有吉首、永顺、龙山3个县(市)。这也正是体教融合带来的良性循环,少年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体育梦,退役后又回到家乡,反哺体育教育事业,让大山里的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学习、爱上体育运动。

当教育与体育师资深情“拥抱”时,学校体育的场地之困也在同时化解着。

位于城区中心的砂子坳小学,占地面积仅4500平方米。“一个标准足球场都有7000多平方米。”学校体育组组长向泽忠苦笑,“面积受限,学校几乎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运动,是体教融合为学校的体育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原来,砂子坳小学与州体校仅一墙之隔。体教融合实施后,两校之间那扇长期关闭的小铁门被打开了,“现在,我们与州体校共享篮球馆、乒乓球馆、田径场,只要不影响他们训练,我们可以随时使用。”向泽忠说,看到孩子们终于能在运动场上尽情奔跑,自己别提有多开心了。在州体校的帮助与指导下,学校还打造出了一套韵律球操,丰富大课间活动。

当然,融合是双向的。在这个体教融合的大舞台中,不仅有学校体育“走出去”,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会邀请体校、俱乐部“走进来”,共享场地与设施。

2018年,湘西州高新区投资建设了一所新学校——溶江小学,校园里既有完备的足球场、篮球馆,更建设了一座高标准的恒温游泳馆。但在前几年,游泳馆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么好的场地荒废了多可惜。”溶江小学副校长吴青凤说。为此,学校开始寻找合作办学的途径。终于,2020年,溶江小学与三鲨游泳俱乐部达成合作,开启了“校俱”合办游泳馆的新模式。

“现在游泳馆里每天都人声鼎沸。”吴青凤说,“周一至周五,游泳馆里开设普及课,周末的时间段,俱乐部则自行在游泳馆进行提高班培训。”如此一来,由学校提供场地、俱乐部提供师资和课程的合作办学,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带来了学校与俱乐部的两方共赢。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借鉴了这套“校俱”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体教融合深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体教融合的火热氛围,还吸引了社会资源的加入。

“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来办好学校体育。”永顺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罗奋飞如此说道。

其实早在20多年前,永顺县就率先进行了体教融合的探索。2001年,永顺县体育局斥资300万元,在灵溪镇第一完全小学(以下简称“灵溪一小”)里修建体操和蹦床训练馆,由此开启了灵溪一小与永顺县业余体校联合办学之路。“教师共用、学生共培、经费共管。”灵溪一小校长罗文成说,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融合共生,相互促进。

由各镇政府、教体局与运动协会、公司企业联合举办的“村BA”,更是在永顺县开展得如火如荼。“就拿今年来说,石堤镇、万坪镇、高坪乡等乡镇的‘村BA’,吸引了成百上千人参与,比赛现场热烈非凡。”在罗奋飞看来,体教融合在实现以体育人的同时,还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体教融合后,湘西州已全面整合州内大中型体育场馆271个、室外专项体育场1928个,均向青少年免费开放。体育和教育资产化零为整,资源共享、赛事共办,体教融合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育人成效

在湘西,推行体教融合的这些年,给当地带来了一些直观的变化——体育人才辈出、体育赛事增多、体育成绩提升、体育事业蓬勃……然而,田勇却认为,这些只是体教融合带来的“看得见”的变化。那些“看不见”,或者说无法短时间显现的变化,才是他们实施体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体教融合最终目的是‘以体育人’,需要体育和教育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田勇表示,在历经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后,从“邻居”变为“家人”的湘西教体人,实现了“双丰收、双提升”的育人效果。

其中,州体校办学模式的改变,是这一融合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2018年之前,州体校自办的只有小学和初中,高中学段采取合作办学的形式,每年仅向湘西州民族中学(以下简称“州民中”)输送28名田径专业学生。学制升格后,虽然只是扩充了3年的教育,但却成为培育更多体育苗子的“法宝”。

亚运会冠军张亮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

张亮来自永顺县松柏镇,2015年时进入州体校主攻田径项目。2018年,恰逢国家成立了攀岩集训队,在湖南和贵州两地跨界跨项选材。教练王连森向集训队举荐了张亮这个苗子。“第一轮张亮被选上了,但是经过两个星期的集训后,由于体能达不到标准,他还是被刷下来了。”尽管爱徒没能留在集训队,王连森依然不想放弃。张亮重新回到州体校后,王连森对他进行了3个月的体能训练,打牢基础。最终,张亮通过湖南省体操中心的测试,顺利进入湖南省攀岩专业队。

“张亮的学籍现在还在州体校,拿到亚运冠军后,他打算明年以往届生的身份参加单招考试,目标是北京体育大学。”王连森说。

“如果州体校当时没有高中,暂时没出成绩的张亮,既不会被省队选中,也无法进入州民中读高中。”州体校副校长张明直言,不少体育项目有着年龄的特殊性,短时间内或者初中是看不出成绩的,也许高中阶段才有飞跃,“州体校在自办高中以前,每年初中大约有80多名毕业生。在省队选走一批优秀苗子后,只有28名学生能继续升入州民中读高中。剩下的孩子,或者走向社会,或者读中职学校。但湘西当地的中职学校没有对口的体育专业,因此升入中职的学生,绝大部分最后都荒废了。”

事实上,州体校学制的改变,既是为潜在的高水平运动员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也能为资质一般的体育苗子,多谋一条成才之路。

2019年,在州体校读高一的麻忠泽被湖南省举重队选中,去长沙参加集训。按照他当时的举重水平,经过3年的集训、试训,有很大的可能成为省队的正式队员。可是在2020年的春节期间,麻忠泽给省队教练员杨帆发去消息,表示自己年后不再去长沙集训,而是要回州体校进行高考升学。

“可能年纪小,对自己的水平没有自信,总觉得比不上那些高水平运动员。”得知这一消息,麻忠泽在州体校的教练罗永兴也十分震惊,“劝也劝了,但是他本人放弃集训的意愿比较强烈。”最终,罗永兴从实际出发,考虑到麻忠泽的个性,尊重了他自己的选择,“他可能内心不够强大,没有专业运动员那种一定要赢的心理素质,这是他成为职业运动员的障碍。”

好在麻忠泽没有成为正式运动员前,州体校保留了他的学籍。回到湘西后,麻忠泽努力备战高考。仅一年多的时间,麻忠泽凭借不错的文化课基础,通过体育单招考上了山东理工大学。

“对于体校的孩子来说,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概率是有限的。”现任湘西州教体局副局长、时任州体校校长向竹青感触颇深,“这些孩子可以通过高考单招、联考,进入专业的体育院校读大专或者本科,至少以后找工作不成问题。”

根据州教体局数据显示,仅2022年,州体校的高考升学率达87%,高三毕业生共计77人,录取一本10人、二本8人。6年来,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75人,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高水平运动员85名。

当然,体教融合的受益者和“以体育人”的效果,在学生人数更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着更为多元的呈现。

十几年以前,吉首市民族中学(以下简称“市民中”)因为生源质量一般,在当地老百姓眼中是一所薄弱高中。2002年开始,历届校长都在探索艺体强校的路径。2009年,学校成为艺体特色学校。体教融合后,学校更是挂起了两块牌子——“吉首市民族中学”与“吉首市业余体育学校”。

“92%~93%的学生最终都能通过艺体高考升学。”漂亮的升学率并不是学校书记欧阳震强调的重点。他表示,之前老百姓心中的薄弱校,如今已成为拥有“湘西州的攀岩基地校”“湘西州足球基地校”“全国民族体育示范校”“全国中小学足球特色校”等数块金字招牌的特色校。


图片

谈起各学校的变化,李向阳认为,这与“体育”带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1年开始,竞训股就负责统筹制订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总体规则,同时组织举办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李向阳说,在此之前,市级举办的中小学体育比赛,只有1至2个项目,参加人数不到1000人。如今,参加市级中小学体育比赛的人数已经达到3000余人,比赛场次也增加到490余场。

为了让更多吉首市的学生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市竞训股还要求每所学校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活动。全市34所中小学校,每所学校每天至少要有100人参与其中。并且,市教体局将此内容列为学校年终考核的一项必备项目。

而在溶江小学,“以体育人”的效果就更“接地气”了。

“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成长成才的基础。”这是溶江小学党支部书记宋建华一直以来的观点。因此,学校开启“校俱”合作后,游泳不仅成了课后服务项目之一,还被纳入学校的必修课,被排进课表。“每次从体育馆或者游泳馆出来,孩子脸上都是红扑扑的。”她发现,加强体育锻炼后,校园里孩子们阳光自信的笑容更多了。

普及游泳课两年以来,虽然溶江小学能培养出朱家慧这样的二级运动员,但对游泳课的课程目标,学校只是定义为:让学生掌握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会有一次游泳毕业考。学生必须一次性游25米,我们才会给他颁发毕业证书,一般通过率在95%左右。”龙友福是三鲨游泳俱乐部派驻在溶江小学的教练,平时主要工作是带训高水平运动员。不过,培养学生对游泳的兴趣,也是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孩子不仅仅是怕水,性格还比较内向。我们在游泳课上会设置一些小游戏,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些孩子通过训练,胆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发展“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是湘西州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其中一项举措,也是学校推行“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抓手。放眼全州,体育特色已实现全域开花,吉首市的攀岩、泸溪县的短跑、花垣县的举重、永顺县的体操、龙山县的篮球、古丈县的举重……“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在采访中,不少湘西教体人表示,因为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间接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爱体育的孩子都很阳光,而且‘学体育就是学做人’,培养的是一种精神。比如团结合作,比如坚忍不拔,比如有勇有谋,等等。”龙山县教体局原副局长、一级主任科员姚敦会表示,他十分相信“8-1>8”的分配模式,即学生在校8小时,如果用其中一个小时来进行体育锻炼,效果要比8小时全都学习文化知识好得多。

从州教体局提供的数据不难看出,体教融合的这些年,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根据湖南省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表现情况,2021年,湘西州垫底,而2022年,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湘西州都有明显进步。不仅如此,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分别下降了8%和0.89%,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校园极端事件明显减少。

“体教融合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和家长真正把体育重视起来了,孩子们走起来、跑起来、跳起来了。”龙山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石绍明认为,“这一融合改革不是两块牌子的简单‘合并’,而是把资源互补、人才共育这一理念切实融入了实际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体育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投入,教育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体育作为支撑。体教融合的“湘西模式”,使得体育教学的水平高了、学生们的体质强了、全民运动的氛围浓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步发展,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相得益彰。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故事在这里书写了新的篇章。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3年12月B刊总第1256期

编辑:曹鑫宇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