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基础教育 > 三湘校园 > 详情

新学期,校长说 |彭书敏:新型的高质量师生关系,是我们学校最好的底色

2024-09-02 20:19:41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

WechatIMG646.jpg

衡阳市铁一中学党委书记 彭书敏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是非常美好的事情,让人成熟、让人幸福!孩子们,你们告别了暑假,告别了喧嚣,重新回到了安静的学校,回到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的铁一中学。

今天新学期的开学典礼,我来讲新学期第一课,课题是:新型的高质量师生关系,是我们学校最好的底色。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底色。2022年,哈佛医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让我们从脑科学角度看师生关系的三大积极影响:

第一,当老师内心肯定、赞美学生并与他们产生积极互动时,学生的大脑会释放大量多巴胺,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第二,积极的师生互动,往往伴随着对话、倾听、大笑等社交行为,这又导致身体释放大量的催产素。这样的积极联系,很快就会创造了“心理安全感”。也只有当孩子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才成为可能,哪怕这些很有挑战性。

第三,孩子天生就有1000亿个神经元,随时准备连接。当他们遇到老师的关怀和反馈时,会一次次地激活神经通路,就像不断地帮助他们在森林中开辟一条新的小道。虽然开辟新路径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重复,但在老师持续的积极互动中,属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方式就能逐步构建起来。

对老师来说,比得到孩子尊重更重要的是受孩子喜欢。当一个学生每天都能满怀期待来到学校,他才有可能爱上学习;当他对老师依恋,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可能爱上学科,进入“学习的心流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效益产生的地方就是师生相处的地方。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强大的学习力,让我们师生一起进步,共同优秀!

如何塑造高质量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作为教师,受到学生喜爱是最幸福的事情。而一位老师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往往源于其身上那些闪光的品质,如智慧的火花、耐心的倾听、对每个学生的尊重等等。

其实,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更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是那些有意识的、细微的教育行为,生成了师生关系的丰富意蕴,涵养出师生关系的整体品质。

那么,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应该“长什么样”,才能真正激发和唤醒学生,让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从走进到亲近: 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一定是师生心灵之间拥有最佳距离。

我认为走近是拉近师生之间的有形距离,亲近才能让我们找到心灵之间的最佳距离。一段师生关系的品质,一定是师生心灵之间拥有最佳距离,这种距离,决定着师生间的关系质量。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的。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即情感融洽和平等合作,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与学生应当在心灵上实现“最佳距离”,这种最佳距离让我们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了解他们,发现他们,触摸他们情感脉搏的跳动。有助于构建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在具体互动过程中,有很多科学的策略,比如多表扬、多赞美,以和善而坚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等,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在现有的规则、流程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相信到坚信:高质量的师生关系一定是拥有积极而真诚的信任。

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接受我们对彼此的局限性,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

何为真正的信任?要对孩子们怀有更多成功的期许和愿望,要给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去实践,有机会去创造,有机会去表现。

恐惧孕育恐惧,信任滋养信任。老师对孩子的信任能够强化其责任感和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还要营造鼓励和支持的环境氛围,蹲下来,耐心看见具体的个人、表扬具体的进步、传授具体的改进,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成功,赢得自尊和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成长的潜质和速度,当我们从多个视角观察和欣赏孩子,相信学生是全面和完整,且具备无限创造力时,学生才能自由表达并得到关注。当我们不带评判地聆听时,学生才能提出强有力的问题,会以积极热情的姿态拥抱并理解这个世界。

从教练到陪练:教师不仅仅是教练,更是学生的陪练。

学生不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而是和教师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与技能。老师当“大学生”,学生当“小老师”。

这种“同学”关系对学生来说,看到老师在向自己学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更容易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更愿意和老师亲近,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创造、生成学习内容。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也交到了学生手里,真正实现了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让学生自己愿意学,觉得学习有乐趣。

当师生关系从“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走向“共生共学,相互促进”,一起“换挡成长”时,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也就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唐代诗人孟郊《劝学》诗“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品读这首诗,一起迎接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学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再次祝大家在新的学期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高的成就!祝铁一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编辑:王诗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