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评论】“滑档”谣言应止于科学认识

2024-07-26 09:14:23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朴鲁

近日,2024年山东普通批投档线公布,随后在社交平台上“山东19万文科考生滑档”的内容广泛流传,引发讨论。随后,山东招考院辟谣该消息,称数据肯定不真实。许多专家也对此做出解读,表示数据夸大。(《新京报》7月22日)

其实仔细查询一下官方公布的数据就会发现,今年山东高考考生中选择历史科目(曾经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的考生数量为122764名,远低于传言中的“19万”。

但是,虽然“山东19万文科生滑档”消息未必是真的,但是大众的反应和感情却是真实的,家长考生的“焦虑”也是真实的。

在2021年底,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就公布2024年山东高考选科要求统计表,不少专业不仅限科,还要求“物理和化学和生物”三科“或”物理和化学“两科必须。这种变化,被不少人称之为“物化捆绑”。

有媒体统计,山东在今年全国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中,“不限选科”的专业数量有58084个,其次是要求“物理和化学”的专业数量有24856个,第三是要求“物理”的专业数量有3667个,其他选科要求都不满1000个。专业的覆盖率理化选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在90%以上。在这一大背景下,考生要考上理想的院校,不仅要分数达标,还得科目对口。仅仅选择“物理”并不满足广大理工专业的招生要求,“物化捆绑”已经将不少理工科考生拒之门外。

其实,“物化捆绑”的出现并非是“强人所难”。早在高考改革初期,地方普通高校的大量理工类专业可以不选物理、化学即可报考的情形比较普遍。在此背景下,不少高中生纷纷避选物理、化学,甚至部分高中学校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即避开与顶尖、优质学生一同赋分。这样的情况显然与人才培养的初衷和方向相悖,造成了现实层面人才培养的困境。“3+1+2”模式将物理确定为必选科目之一后,不少地方又出现”弃化学“现象,对此江苏甚至曾经出台政策,建立再选科目保障机制,先行为化学学科“托底”。

对选考科目的功利化趋势,教育部先后出台2018版、2019版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但仍旧难以彻底消除高校理工类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功利性。2021年,教育部基于实践经验又出台了通用版选考科目要求指引。

一系列招生政策的变化,以往“功利性选考+功利性选学”的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式,打破了片面追求“高考分数最大化”的选科心理,不能再“哪个好学学哪个,哪科好考考哪科”。

一边是新形势,一边是老思维,二者信息鸿沟正是谣言诞生的温床,谣言引起了大众焦虑,其背后正是对报考逻辑的认识不清、理解不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是改变选科的逻辑,加强对选科的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大学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

新高考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如何选,很多学生却并没有选择的准备和能力,家长也缺乏指导的专业素养。因此,学校在这一项工作中,任务艰巨。

短期来看,已经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展了选科测试及调研指导,帮助预测学生的学业水平走向,为学生提供有预见性的选科指导。但是,高中生选科指导并不能仅靠学校一方进行,一方面,可以向家长开展选科决策有关培训,帮助家长解决在学生选科走班、志愿填报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困惑,家校育人合力实施选科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协同互动的方式,让理想高校专业成为学生的目标指引,明确自身的选科决策。

长远来看,“零敲碎打”式的研究难以解决选科指导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以生涯教育视角进行整合模式的研究。虽然多个省份也陆续出台学生发展指导或生涯教育相关的实施意见,对选科指导提出了相关要求,然而效果并不如人意,亟待借助更专业、更成熟的力量和经验,破解现实局限,探究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实践模式。

编辑:李薇薇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