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杂谈 > 详情

二十多年,一位乡村教师与编辑们的互动

2024-07-25 10:32:37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谭长清

“小谭快看,你写的《一碗水》被《湖南教育》刊登了,恭喜恭喜,快请客……”当我从同事手里接过2004年14期的《湖南教育》一看,果然高中了!虽说是不起眼的“豆腐块”,但却是我参加教育工作后,发表在省级教育权威媒体的第一篇文章,我顿时有点欣喜若狂,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还特别留意到当时版面的编辑是陈敏华老师……

这个情景,虽说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但是,今天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心绪难平。因为正是有了这第一次,我的写作热情被触发了,在得到了许多像陈敏华老师、这样热心的编辑们线上指导(当时主要是通过邮箱来往)后,我写的反映乡村教育的不同类型文章,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衡阳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陆续发表,而且在教育写作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虽说参观湖南教育报社、当面聆听编辑们指导的想法,一直是我的夙愿,但奈何当时家穷、校穷而不能成行。机缘巧合,在湖南教育报刊集团主办的“衡阳市教育系统通讯员写作训练营”中,终于见到了只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陈敏华老师,又亲自聆听了她主讲的《好论文的修炼之道》,深受启发、深有感触;同时,作为《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的忠实粉丝(当时学校条件有限,只订购了几种主流教育刊物),阳锡叶老师、赖思捷老师等领导和编辑的名字耳熟能详,每当在教学之余,在偏远、静谧的乡村校园里,拜读着大师们的佳作,尽情享受着精神上的盛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在本次的通讯员写作培训中,在这个温暖的通讯员大家庭中,有许多来自不同县市、不同学校的同事和朋友,有的是新面孔,有的则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结伴而行,一起去聆听着许抗、黄军山、刘刚、吴新宇等领导专家们“接地气”的方法指导和讲评、分享着他们在教育新闻写作的心得体会、现场教学中手把手的点醒;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心中的困惑、描绘教育新闻写作的新思路、新蓝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编辑们的细心指导、热情的鼓励,让我在乡村教育新闻通讯的路上,二十多年一路走来,风雨无阻。特别是通过通讯员培训,让我更清楚了作为乡村学校通讯员肩负的职责,虽然乡村教育面临经费不足,资源匮乏、学生基础薄弱、家长教育意识淡薄等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通讯员的笔触和镜头,宣传、总结乡村教育中的亮点和特色,搭建乡村教育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认可度、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乡村教育。

“宣传就是生产力”,作为一名乡村学校通讯员,我们要通过学习、培训,特别是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提高教育新闻报道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教育新闻,进而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今后,我仍将保持对教育新闻写作的这份热忱、这份初心,继续为乡村教育鼓与呼。

编辑:王诗蕾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