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先声评论】还的不只是“分数”更是“人才”

2024-07-16 09:04:44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陈文华

近日,山东一学生在试卷上根据体温图判断“病人快好了”被扣4分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一事件不仅触及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敏感神经,更折射出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把4分还给孩子”,还的不是简单的分数,而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珍视与培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人才定义的深刻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往往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然而,这次事件却提醒我们,分数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全部的标准。那位学生在试卷上的回答,虽然偏离了数学题目的常规思路,但展现出了他对医学知识的敏锐洞察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特质之一。

那么,为何我们要如此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因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无论是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还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灵感迸发,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引导。而教育,作为塑造人才摇篮,更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入手。首先,教育者应转变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索未知领域。

其次,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除了传统的笔试之外,还可以增加实践操作、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最后,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家庭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社会则应营造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只有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回顾这起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那4分的得失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关乎人才培养全局的重要议题。让我们以此次事件为契机,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把更多的机会和舞台留给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孩子。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既会考试又会创新、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把4分还给孩子”,让这4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国家和未来的负责。

编辑:李薇薇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