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深度报道 > 详情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202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掠影(一)

2024-05-24 10:32:36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陈文静 王轶诺 谭尔豪 黄权 黄佳莉

自制农产品运输车、优化新能源电池技术、勾绘瓷上国画……5月12日至18日,202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召开,全省职业院校师生大显身手,向社会炫出“十八般才艺”。

2024年是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十周年。十年来,湖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共同部署开展系列活动,职业教育活动周已成为推动社会各界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和支持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这既是202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也是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在校混日子”“进厂拧螺丝”等一直是不少人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今天的职业教育正以蓬勃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进,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展现“大有可为”的担当。

本期,随记者打卡2024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一起见证湖南职业教育的新变化、新成就、新作为——

A 篇:产教“双向奔赴”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解锁一块电池背后的“人才密码”

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在国产新能源汽车强势突围、走向世界的今天,业内一直有“得锂电池者得天下”的说法。

在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教师孙化鹏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科研实验。他的手边摆放着一些形状不同的锂电池。“这些都是采用郴州本土锂矿研制的电池。”孙化鹏告诉记者,“现在郴州新能源电池产业严重缺人,我们一直忙着给企业进行培训。”

郴州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2022年以来,郴州在临武、桂阳、宜章等地发现千万吨级锂矿。2024年4月,湖南专门印发文件,支持郴州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电池之都”,成为郴州乃至湖南的重要战略布局。

6a62654054dca1699e4c1fe6ac291ee.png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实验

对此,郴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23年成立新能源学院,并申报了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学校先后调研郴州高新区、临武高新区等,与园区的20余家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

深耕新领域,离不开一支有力的人才队伍。2023年9月,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并聘请金钟教授、王海燕教授等一批新能源领域知名专家,建立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公共开放研发平台专家工作室。“研究中心现已投入1180万元,建立了超过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与实训中心,着力打造先进的锂电池软包电池中试基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学校新能源学院院长陈向荣如数家珍。

据统计,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累计为20余家本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湖南格瑞普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实现了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接下来,学校将在锂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提取及尾砂处理研究、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研究、锂电池制造工艺改善与开发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提高郴州新能源电池领域研究水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工匠”这样炼成

从一名普通的大一学生到国赛一等奖获得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贺伯云仅用了一年时间。

2022年,一直热爱测绘的贺伯云刚刚进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求学,便主动联系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表达了自己想要到赛场上磨砺技能本领的诉求。初入集训队,贺伯云明显感到自己专业理论薄弱,一度焦虑得吃不下饭。指导老师喻艳梅、朱山昱便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领着他一个个地攻下知识难点。课后,贺伯云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巩固训练,双手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一年后,在向继平、朱山昱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贺伯云和许港、任权、李俊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中,凭借娴熟的技能和稳定的发挥获得一等奖。

image.png

贺伯云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地理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赛项竞赛现场

在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贺伯云这样快速成长的“测绘工匠”还有很多。作为国家各项建设的“先行军”,测绘在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培养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岗位要求引入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测绘工匠”的实战技能。

当前,学校在校内按企业生产设施标准建设了广州蓝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13个情境教学工场,校外则与湖南省第一、二、三测绘院,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了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校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贴合。据统计,学校学生近年来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个,省级奖项60余个。

“测绘地理学院将向着打造湖南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摇篮这一目标不断迈进。”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学院副院长向继平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学校还牵头成立了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联盟,并建有国土空间规划与测绘全国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景三维建设与应用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职业教育测绘技能虚拟仿真实训体系创新平台,打造了政、行、园、企、校、研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在“金平果”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全国高职院校排行中,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排名前十,位列湖南省第一。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铺就“未来工程师”的成才之路

步行10分钟就能到实习单位,白天在企业跟岗实习,晚上回宿舍交流学习……这是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高新产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三学生曾创的日常。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我已经是企业的‘准工程师’,一毕业就能转正。”

这所学校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秘诀何在?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正是关键一招。2020年,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与益阳高新区管委会共建高新产业学院,并根据园区发展所需,将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办进园区,积极探索学院对接园区、专业对接产(企)业、课程对接岗位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能够为园区培养人才,园区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场景。”学校高新产业学院院长黄科军表示,学院正着重推进与三一集团等园区优质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生产任务引入课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

image.png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在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内备赛

“目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在员工层占比达30%。”在距离学校高新产业学院不到3分钟车程的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企业人事行政经理潘瑛向记者介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已经进入企业高端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产品研发、制造等环节工作。

高新产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21级毕业生黄伟,如今已是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研发部的一名工程师。黄伟告诉记者:“得益于学院就建在园区里,大学期间,我在园区的维仕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艾迪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都顶岗实习过,所学知识在企业得到了应用,也能更快适应现代企业的工作模式。”

这所高新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得到园区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据悉,学校与益阳高新区管委会计划在2年内新建一所高水平产业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科教深度融汇,持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

让“小城”走出更多“大匠”

每到招聘旺季,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明辉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全都是合作企业打来的,想要到我们学校选拔人才。”陈明辉告诉记者。

位于郴州北陲的永兴县,是鼎鼎有名的“中国银都”。而这个中国第一大白银产地,其实并没有银矿。这些年,县里通过攻关先进环保技术、工艺技术,在原本“零资源”的土地上开辟了一条稀贵金属“无矿开采”之路,打造出一个千亿元级产业。

“无矿开采”的奇迹,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加持”。为解决永兴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办学方向由劳动力外输型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型转变。学校探索开办了有色金属冶炼等特色专业,并通过与多家金银冶炼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培养了一批符合永兴产业需求、让企业满意、能胜任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该专业学生本地就业率达47.3%。

在校内朝阳福银实训室,湖南朝阳福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张伟芳正在指导有色金属冶炼专业的学生运用景泰蓝工艺进行首饰加工。“我们与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建立了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企业每周都会安排技术专家进校,讲授核心专业课程。”张伟芳说。

“近五年来,学校为永兴县金银产业、电子产业等地方产业输送技术人才近千人,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支撑。”陈明辉表示,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学校、企业、学生等实现了多方共赢。越来越多“大匠”正从这座“小城”走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绘出“千年瓷都”的青春色彩

五一假期刚开始,家住长沙的小何就带着做好的攻略,和家人驱车前往“瓷都”株洲醴陵“捡瓷”。“这里的瓷器不仅便宜,还很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审美。”小何笑着说。

在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正接力绘出老瓷都的新色彩。在丁佳富大师工作室里,学生正在练习瓷上国画;在大汉陶艺室内,授课教师正领着学生学习拉坯;在湖南塔木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醴陵市御品坊瓷业有限公司等几家“校中企”里,学生则忙着设计各种陶瓷文创产品图片……

陶瓷是醴陵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为助力打造国家级陶瓷千亿产业集群,醴陵越来越重视当地陶瓷院校的建设。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紧紧围绕陶瓷产业和实际用人需求,组建陶瓷工艺、陶瓷服务、陶瓷机械三大专业体系,打造了包括6名“国字号”教师、7名省级陶瓷大师、7名株洲市学科带头人在内的“王牌”师资团队。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遴选了本地16家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0余个。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6个,师生作品展销平台1个。同时,学校首创电瓷教学师资团队,首编职业培训教材,打响了“湖南电瓷工匠”劳务品牌。

随着来醴“捡瓷”成为爆点,当地旅游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此,学校与当地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共同打造地接旅游服务品牌——“陶花·醴”,并推出“小陶子”志愿服务团队,为醴陵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目前,“小陶子”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达2600人,服务时长超过4.3万小时,服务群众40万人次。醴陵这座“千年瓷都”,正焕发时尚新潮的青春色彩。

常德中山外语职业学校:

从“校门”到“厂门”无缝对接

“滋—滋—”在常德中山外语职业学校千德实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王艳向记者熟练展示了焊接电子产品电路板的技能。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身材瘦小的女孩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掌握了一名电子工程师所需掌握的焊接技法。

“在我们学校,像王艳这样目标明确、成长飞速的学生不在少数。”常德中山外语职业学校校长左平介绍,为紧跟现代职业教育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23年,学校把校区搬进常德高新区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瞄准园区企业用工短板及人才需求,学校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个专业,为园区企业培养“准员工”。

抓实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围着市场转。在与园区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常德中山外语职业学校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校企双方基地共建、设施共用、师资共享和人才共育,促进“校门”和“厂门”无缝对接。在校期间,学生以“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进入学校周边企业学习和实习,实训老师均为企业一线业务骨干,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更加畅通的成才渠道的同时,也让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见证学校学生取得进步,左平欣喜道。

编辑:张叶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