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易娜 欧阳莹)衡阳县井头镇大云山位于祁东、衡阳、邵东三地交界处,海拔约1000米,森林覆盖率达95%,层峦叠翠,云雾缭绕,秀美的风景吸引了很多游人。这大山深处,有一所“夫妻学校”——井头镇云六小学。学校里,有一对夫妻教师,以校为家,几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这里,教书育人,他们就是龙小强和王芙蓉老师。
1993年7月,龙小强在耒阳师范毕业后,在县城附近的学校工作。几年前,一场车祸致使他双腿残疾,行动不便。为了治疗,他卖掉了房子,负债十几万,在老家做康复治疗时,他得知,云六小学的老师又要走了,学校面临无人上课的境地。随着身体慢慢恢复起来,心中怀揣的教师情怀越来越强烈。
“我出生在山区,也在县城附近学校工作过。这里太偏远了,条件比较艰苦,如果上级部门一时找不到老师,孩子们怎么办?”2020年,龙小强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交了调入井头镇云六小学工作的申请报告,毅然决定携妻子王芙蓉去云六小学工作。
龙小强每天要忍受着残疾身体带来的不便,去完成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导主任。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妻子王芙蓉的指导老师。王芙蓉也十分辛苦,既是龙小强的“校长助手”,落实各项管理工作,还要给孩子们上综合学科和体育实践活动课。既要细心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洗菜、煮饭。师生每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他们夫唱妇随,以校为家,硬生生把这个“摇摇欲坠”的学校给支撑起来,附近的老百姓无不称道。
之前,家长们舍近求远,把孩子转到山外的学校去读书,不愿意留在云六小学就读。他们夫妻俩来了后,靠自己的倾力付出和倾心守望,赢得了大山里乡亲们的敬重和孩子们的爱戴。云六小学生源稳定下来,最初的5位学生无一人转学,增至现在的9名学生。
教室里坐着两名一年级的留守儿童——彭子妍和刘思妤。彭子妍原寄居在邵东县亲戚家读书,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担心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便带回了老家,可老家位置偏僻,上山难,下山难,家里只有年老体弱的奶奶一人照看,开学了仍迟迟还没上学。刘思妤原在张家界读,后因其妈妈实在没时间照看,所以想回到老家读书。可回到老家又在哪个学校读呢?其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家中农活较多,她妈妈不放心,希望能找到一个全托学校。龙小强听闻后立马让妻子王芙蓉去孩子家中了解情况,商议解决孩子读书的问题。经孩子家长同意,王芙蓉安排这两位孩子在学校住宿,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龙小强在三尺讲台上编织着教育经纬,他的教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价值观的塑造。他言传身教,像绵绵春雨一样育人细无声。虽双腿残疾,仍然坚持站着上课,在黑板前来回挪动身子给学生讲课,一堂课下来,额头和后背满是汗水,让人心疼。课间休息时间,他一般都守在教室,耐心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或阅卷、备课。
连接学校和周围几个村组的路,山路崎岖,坡陡险峻。这些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在家照看,没法送孩子们上下学。王芙蓉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在校门看着孩子们进出学校,不厌其烦地叮嘱“路上不要逗留,要结伴而行,注意安全。”遇到雨雪天气,王芙蓉就会在陡峭的坡路上来回护送孩子们。到了冬天,天气寒冷,王芙蓉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一盆火,让早来的同学先烤一会儿火,给没吃早餐的孩子,煮一个热乎乎的红薯和鸡蛋。把自己子女穿不了的衣服和鞋子,洗干净收集起来,给被雨淋湿的孩子穿,替他们烘烤湿衣服。“平日里,经常有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跟这些娃娃们在一起,真的好开心,好幸福。”龙小强夫妻俩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真心地呵护和疼爱。
正因为这份热爱,这份执着,教书育人的薪火才得以在大山中代代相传;正因为这份坚守,这份奉献,才使得这些山里的娃娃能放飞求学的梦想。龙小强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毅然选择默默坚守在乡村“三尺讲台”上,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在家门口有学上。
龙小强、王芙蓉用无怨无悔的陪伴和付出照亮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他们用无私的爱与真诚的担当谱写着乡村教师敬业奉献的美德。
编辑: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