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职业教育 > 读书专栏 > 详情

《湘江评论》里的职业教育

2023-12-04 17:08:01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周勇

搜狗截图20231204173552.jpg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发起主编并主笔的第一份正式报刊。自1919年7月14日创刊号问世到同年8月被查封,发行时间不长,但被公认为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报刊之一,影响十分深远。《湘江评论》共出版发行5期,包括四号正刊和一号临时增刊,刊发文章83篇。其中,影响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当属毛泽东撰写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

《湘江评论》两次提及“职业教育”

《湘江评论》曾两次提及职业教育。当时,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倡导、研究、推行职业教育的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此时成立仅两年。当时,作为主编的毛泽东为什么会选择刊发有关职业教育的评论?这些评论又表达了何种含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湘江评论》提及“职业教育”一词,首见于该刊第二号《湘江杂评》栏目的首篇评论,题为《职业教育》,作者署名为“慎厂”,节选如下:

“职业教教”“职业教育”已成我们湖南官僚式而兼八股式教育家的口头禅,他们向来有耳无目,有头无脑。听别人说体育要注重,就加体操钟点,听别人说童子军要组织,就组织童子军。究竟什么是体会?什么是童子军?他们就不管了。近两年来,他们听别人说职业教育好,他们便谈起职业教育来,其实“职业教育”四字,是很“不词”的,教育就是职业,职业就是生活,除职业或生活以外,还有什么教育可谈呢?况且一面既有所谓“职业教育”,他一面必有所谓“非职业教育”;换一句话说,就是不适于生活的教育,就是制造游民的一种工具,试问这种工具到底是不是教育?

作者“慎厂”究竟是谁?“职业教教”是何意义?“体会”是否“体育”的误写?我们均不得而知。

《湘江评论》第二次提及“职业教育”,是在该刊第四号上,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这也是该文在《湘江评论》上分三次连载的最后一部分,节选如下:

其余各方面依其情势地位而组设的,各种团体,象各学校里的校友会……各种学会,(象强学会,广学会,南学会,尚志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科学社,亚洲文明协会……)各种同业会……都是近来因政治开放,思想开放的产物,独夫政治时代所决不准有不能有的。上列种种,都很单纯,相当于上回本报所说的“小联合”。

该文中列举的这些学会,走过百年依然生机盎然的仅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一家。

《湘江评论》缘何刊登职业教育评论

从《湘江评论》两提“职业教育”可知,毛泽东在五四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关注到“职业教育”,并对“职业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的“不适于生活的教育,就是制造游民的一种工具”的论断,正是对国民党统治初期教育领域的真实写照。当时,青年学生从学校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的“高等游民”比比皆是,皆“苦所学之无可以为用”。对这一现象,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评价:

中国读书人,顶怕用手,除掉写字和穿衣吃饭上毛厕以外,简直像天没有给他生出两手似的。在糊里糊涂中,把社会分作两下:一是号称士大夫,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是劳动者,是死用手老不读书的。好罢,吾们来矫正一下。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拼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做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摘自《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各类新兴企业纷纷成立,新式机器或新式改良工具得到普遍使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增。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仍普遍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即便是实业学校,大多一派“顾农无农场也,商无商品也,不过加读农、商业教科书数册”的情形。时任上海德大纱厂经理的穆藕初对此感叹道:“吾国各业之不振,皆由于缺乏适用人才,并缺少独树一帜之人才耳。”为了改变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的现状,以“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为旗帜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当时,各地在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往往只注重职业教育形式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内涵,生搬硬套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教育与生产劳动依然是“两张皮”,互不相干。《职业教育》一文的重点,正是对这一现象进行严厉批判。

《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的“教育就是职业,职业就是生活”的观点,亦是当时文化界和教育界的主流观点。时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早在1915年就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从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职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阐述:“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研究、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职业教育团体。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用“职业学校”命名的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当时,中华职业学校在“本校设立之旨趣”中指出:“同人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积习尤在轻视劳动而不屑为,致学生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这一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贤达、文化名流都曾公开发表文章讨论职业教育。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办刊宗旨,刊登《职业教育》一文也属顺应潮流之举。

此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华职业学校成为各地办职业学校竞相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各省教育参观团到上海参观职业学校,回去以后,纷纷委托设计,创办职业学校一时间成为风尚。这正是《职业教育》一文中“他们听别人说职业教育好,他们便谈起职业教育来”的真实写照。

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毛泽东将中华职业教育社归纳为“很单纯”,相当于“小联合”。从当时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的影响来看,他对这一组织显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好感。

后来,毛泽东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创始人黄炎培成了肝胆相照的好友。中华职业教育社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成长为致力于祖国独立、民主、富强的进步团体。

(作者单位: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

编辑:王轶诺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