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先声 > 先声评论 > 详情

“课间圈养”应变为“课间自由”

2023-11-01 10:00:22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江德斌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原因是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引发众多家长共鸣。(据10月28日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在很多家长的印象里,“课间10分钟”是中小校园最热闹的时刻,往往充满着欢声笑语,与踢毽子、跳皮筋、打球等活动关联在一起,一片生机活力。可如今,很多学校的课间规定都限制课间活动的区域,例如“下课不出班”“只能在本楼层活动”“下课保持安静”等,如果违规就会遭到扣分、批评等处分,导致学生不敢再出教室,课间变得越来越安静,不再像一个正常的学校。

“课间圈养”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长期下去,会令学生失去活力,体质下滑,思维也受到限制。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可见,“课间10分钟”本就属于学生所有,应由学生自由支配,教师和学校不应干涉和约束,妨碍学生的课间活动。

然而,此前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显然,调查数据、家长反馈、老师吐槽等均折射出了一个现实,很多学校违反了教育部的规定,对课间活动做了诸多限制,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失去了“课间10分钟”。

学习需要劳逸结合,长时间持续上课、写作业,会造成精神疲劳、学习效率下降。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堂课结束后,需要适当的放松休息,“课间10分钟”就是让学生调节身心、喝水、上厕所等,这是生理需求所决定的。可是,现在各地学校课间纪律非常严苛,严格限制了学生的课间活动,不仅是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亦违背了生理需求,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需要看到的是,部分学校之所以对课间做诸多限制,主要是基于“安全”考虑,担心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发生肢体冲突、碰撞、摔倒等事故,造成身体受伤,进而遭到索赔、追责等。因此,在明确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时,也要厘清教师和学校的安全责任边界,对在课间正常活动所发生的意外事故,不做追责,对家长的无理要求不予认可。而且,现在各地学校都有购买学生平安险,出意外事故后,按照程序理赔即可。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