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颁布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10月15日起施行。此举旨在对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立规定则,加强校外培训监管,使校外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办法》明确,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擅自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擅自举办社会性竞赛等均属违法情形。(9月12日 教育部网站)
当下,“双减”表面上看似乎日渐显效。但从家长的焦虑看,中小学生的负担实未减轻。周末,线下学科类培训虽叫停,相关部门也严格执法,每学期公布一批查处的非法教培机构。但小升初、中高考仍以分数定班级或学校的现象仍较突出。说到底,还是分数教育为主,以分数论英雄甚嚣尘上。家长为提高孩子分数,必然设法寻找途径。于是,线上学科类培训、线下体育类培训等,为家长的必选课,分数成为家长焦虑的诱因。
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理顺理清各类培训班的审核头绪,公开、公正、透明,才有可能还教培市场一个清朗的氛围。让家长少花钱,孩子培训有收获。
重点清理学科类线上培训机构。这类机构通过扫码注册、缴费,老师以现行教材为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超前,孩子花时间听一遍,到学校又听一遍,无端占用宝贵时间。家长担心孩子在校一遍听不好或没完全掌握,事先听网课,以确保万无一失,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发布网课的培训机构,申报管理清单,经上级部门审核,并在媒体公布。内容以基础性为主,主要考虑“学困生”的教学需求;网课进度与学校教学进度同步,不许提前;收费要合理。切忌以提高班、奥赛班为幌子,以此提高费用,增加课程难度,无形加重孩子们课业负担。
体育中考内容应相对固定。以往以100米跑、立定跳远、运球作为中考体育内容。但近年来,又出现许多花样变化,甚至一年一变,让不少学生、家长感到焦虑,不知怎样才能适应。篮球、足球、排球、跳绳、游泳、跑步……样样都要练,学校培训不足,或效果不佳,只好借助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来完成。家长经济负担不小,除去买各种体育器材,还需额外负担一笔不菲的培训费。比如,小学足球,便宜者每个几十元不等,学校无法提供器材,学生自带,一期下来,每生损毁2—3个。有的校外体育培训,人数少,教师少,甚至教师1人包课,只要有学生就临时开班,培训质量可想而知。
体育培训应有合理的培训路径。一是明确学校体育教师是主要力量。当学校评估认定体育教学力量不足时,可通过教育局备案,临聘社会体育专业人员帮助学校进行体育培训;二是强化体育教师职责。对“放羊式”体育课进行一票否决,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挂钩期末的绩效与评优晋级;三是加大学校体育器材购置费用投入。按学生人数,培训需要,确保学生每组或每人都有一件合格的体育器材使用。
总之,既要给“培训”松绑,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又要平衡校内与校外培训关系,缓解家长的焦虑,才能让教育培训步入有序发展的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