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教育新闻网 > 要闻 > 权威发布 > 详情

夏智伦: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2023-07-10 15:00:03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夏智伦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中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品质塑造的关键阶段,加强劳动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包括湖南在内的各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涌现,但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和瓶颈,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探寻解决路径。

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看,劳动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立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地位和有关政策要求。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劳动教育的法律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同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充分表明,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承载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看待和加强劳动教育,以更大的格局、更强的力度推动这项工作。

从“五育”并举推进现状看,劳动教育仍然存在短板弱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发展。但当前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现状尚未根本扭转。从湖南省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够高,少数地方和学校对劳动教育仍重视不够,存在劳动课程落实有差距、劳动和教育“两张皮”等问题;二是制度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的时效度难以体现,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三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少数地方和学校落实劳动周等制度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体验感不强;四是条件保障不到位,场所、经费、师资、课程等还有短板,尤其是城区学校普遍缺乏专门的劳动场所,学生的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都比较缺乏,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家校社协同合力不强。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迫在眉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建设者。但是,当前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充分体现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之中。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用工荒”问题仍很突出。这里面有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影响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些大学生存在崇尚暴富、拈轻怕重等不良就业观,缺乏吃苦耐劳、奋斗创造的劳动精神。因此,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实抓好。

二、湖南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湖南作为中部地区教育大省,长期以来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自2020年中央作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高位统筹、积极探索,推动劳动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构建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各学段劳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初步构建了党委政府统筹、上下一体推进、学校家庭共育、社会各方支持的工作体系。在省级层面遴选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14个、实验校98所、实践基地58个,长沙市、湘潭市雨湖区、益阳市赫山区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二是打造融入融合的育人体系。把“劳动”作为必修课程,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列入学校课表。组织编写1—9年级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地方教材等,推动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等融入劳动教育之中,超过80%的中小学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以班团队活动、研学实践、学雷锋活动等形式,组织中小学生到田间地头、街道社区、生产车间等场所参与社会实践,极大丰富了劳动教育形态。

三是强化落地落实的条件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省级财政新增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600万元专门用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各地以专项经费、生均经费等模式安排劳动教育经费预算。在师资建设方面,依托“国培”“省培”计划强化教师专项培训,动员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人等走进中小学校园,充实劳动教育内容和师资力量。在劳动场所建设方面,统一规划布局,推动各地拓展建设了一批劳动教育场所,不少中小学校以“校园+边角”“学校+家庭”“区域+基地”等劳动实践空间,打造立体校园、空中农场、学校作坊。

四是彰显有趣有味的育人特色。各地各校寓教于乐,围绕烹饪、耕种、收纳、手工、园艺、智能制造等开发了一大批特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劳动技能比赛和实践活动评比,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精神的可贵。调研显示,目前有85%的家长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校内外劳动教育,超过80%的学生能每周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心理品质、校风学风甚至整个教育生态都呈现出积极变化。

三、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路径与对策

第一,抓课程实施,在“融合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优化课程设置,把握“课外劳动时间占劳动课程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二”的要求,构建“各年龄段循序渐进,各学段螺旋上升、一体衔接”的课程体系。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时要求和学生值日、大扫除、劳动周等制度,完善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实现劳动教育实践全过程记录写实,避免运动式劳动、打卡式劳动。二是强化劳动与其他课程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施“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等,积极整合种植、手工等传统劳动和模块拼装、智能制造等新型劳动内容。支持地方和中小学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区域产业优势和自身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三是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在开展校内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通过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校园劳动节、劳动成果展示等,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劳动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四是强化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的融合。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实现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健心”。

第二,抓场所拓展,在“整合提质”上下功夫。场所是开展劳动实践的重要保证,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效避免劳动教育“过度课程化”倾向。一方面,要设法拓展盘活校内资源。当前,湖南省出生人口、学龄人口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势必会带来不少闲置教学资源。要盘活这些闲置资源,将腾退出来的功能室、教室逐步改造成劳动教室、劳动实践场所等。对一些校园面积小、腾挪空间有限的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把绿化带、天台、连廊、过道等空间合理科学利用起来,尽量满足当前劳动教育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推动校外场所扩面提质。稳步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行分年分批分级培育,推动形成以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省、市、县、校”四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主体的格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进行拓展,农村地区学校可依托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学校可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学生劳动实践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公益资源进校园,聘请劳动模范、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企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等进校为学生上课,帮助孩子近距离接触社会。

第三,抓条件保障,在“高效安全”上下功夫。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兼具教育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需要相应的条件保障作支撑。一是落实经费保障。督促各地统筹中央补助资金、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和自有财力,以及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增加劳动教育投入。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用于劳动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二是建强师资队伍。坚持专兼职相结合,通过改、兼、聘、培、派等方式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劳动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强化安全管理。要树牢安全第一的理念,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普及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全面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第四,抓考核评价,在“科学多元”上下功夫。注重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兼顾结果与过程,既看物化成果的展示,又看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一要抓好综合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重点评价学生在真实劳动情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家长、社区、基地等主体共同参与。二要抓好记录写实。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各阶段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通过活动表现、平时观察、师生访谈、活动记录、家访等方式,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形成劳动学科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三要抓好质量监测。用好质量监测这把科学标尺,以“劳动素养”测评为主线,定期开展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的调查,发布监测报告,发挥监测结果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第五,抓责任落实,在“协同发力”上下功夫。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落实各方责任、汇聚多方力量,形成持续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高位统筹。将劳动教育列入各地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加强统筹规划和部门协同,以劳动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和实践基地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地方主题教育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费、场所、师资等问题。二是强化协同育人。要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做好整体设计与安排,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规定和要求,切实保证劳动教育质量。要引导家长更新观念、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内容,夯实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包括协调企业、工厂、农场等提供劳动教育资源供给,协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劳动教育职责、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劳动实践活动组织、教学指导等纳入教育督导范围,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责任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四是强化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植树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优秀劳动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热稿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