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迅员 田慈孝)12月15日上午,由张家界市文联、张家界市影视家协会、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宣传部、永定区文联与永定区教字垭镇党委政府等联合主办,张家界市影视家协会出品的微电影《东荣校长》(28分钟)首映新闻发布会举行。
微电影《东荣校长》取材于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参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红烛》,由湖南作协会员、张家界市影视家协会理事党支部学习委员、永定区大庸桥中心学校教师、原著作者覃盟(笔名向晏漪)担任编剧,本土知名导演伍侃、黄玲执导,本土青年张美瑶、白永锋、陈思、瞿盛担任主演,张家界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彭义任制片主任,张家界画格传媒有限公司摄制,讲述了最美师魂、乡村拐杖校长、优秀共产党员覃东荣拖着残腿拄着拐杖、手脚并用爬遍青山劝学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并在自家三个子女读书家境相当困难之下,毅然同妻子三次收留六个贫困儿童并送他们上学读书,率先在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间大爱故事。
该影片弘扬了新时代张家界共产党人和乡村教师的红烛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教育、反腐倡廉、师德师风建设的鲜活教材,能净化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扎根乡村、建设新农村,激励更多的人民教师终身奉献乡村教育,振兴乡村。
延伸阅读: 覃东荣优秀事迹简介
拐杖校长覃东荣的感人事迹,2012年1月28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以《岁月带不走最美师魂》为题、2015年6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以《岁月深处的“一个也不能少”》为题刊发,经全国近百家媒体报道转发播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覃东荣,男,土家族,1938年4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中心完小原校长,1962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7月因公负伤住院,1996年6月因伤病逝,终年58岁。15岁时,他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走进学堂发蒙读书,为报党恩,他立志长大后当个老师,要让所有读不起书的穷人子弟都能上学,把一所贫困山村小学办成了全国先进单位,生前15次荣获市区荣誉称号和奖励。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爱心奉献,受到当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关爱师生。当学生发生危险时,他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1973年5月10日下午3点,为了抢救一名落水学生,他奋不顾身和衣从三丈多高的独木桥上跳入滚滚洪水中,舍命将救起这名学生,而造成自己左腿骨折,35岁沦为终身残疾,从此行走离不开拐杖,乡亲们亲切称他为“拐杖校长”。
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身残志坚的他拖着残腿拄着拐杖,手脚并用爬遍教字垭镇的每一个村村寨寨,劝接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在自家三个子女正在读书家庭极度贫困之下,他毅然同妻子伍友妹(2007年张家界首届道德模范)收留了六个失学儿童,六年如一日把他们送到初中毕业;30年来,他访问学生一万多人,为贫困生垫付学杂费、生活费三万多元;在他的爱心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他所管理的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率先在贫困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他不仅关爱学生,也关怀同事。1972年他两年如一日给同事赵如秋老师分饭吃,使赵老师渡过困难时期,安心教学;1987年,他给同事黄士祥老师三父子分菜吃长达两年。而那时,他家只有一间木板房,收留的六个贫困学生只能暂住在堂弟家;他几乎每两周借钱让收留的孩子吃上肉,而在县一中读高中的长子,两年吃的是没有油水的“跑马油”菜,每晚起夜三次小便,落下了病根。他这种爱生胜于子的人间大爱,世上会有几人能做到?人们称他为“爱心校长”。
加强管理,带出“国家级”先进队伍
他担任乡村小学校长31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五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课堂上,苏醒后坚持给学生上完;他在七家坪小学任校长时,他用一个大布包袱把学生的各科作业背回家批改,学生及家长称他为“包袱校长”;他首创“立体式德育网络”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带头自制课件,先后开办各学科教学实验课题班,教学质量稳步上升,12年来始终名列市区前茅;他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小学办成了全国先进单位,是山村小学的一面旗帜。
1989年地级大庸市德育工作先进经验交流现场会及1994年永定区教育目标管理先进经验交流现场会都在他管理的这所山村小学召开。他被教委领导誉为“一条山区教育战线默默耕耘的孺子牛”。
廉洁奉公,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信仰本色
他一身正气,模范做遵守规章制度的表率。自己虽因公主持开会迟到了两分钟,不仅主动交了两元罚款,还写了检讨。
他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与同志们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虽是几个炒菜招待客人,可他从不作陪,而是要学校其他分管领导作陪(只限一人作陪),他始终同老师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大锅菜;作为兼任联校业务校长、纪检组长的他,每次到村小、片小检查工作时,从不吃招待餐;他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反对请客送礼,不收家长一针一线。
他勤俭办校。他以校为家,在教字垭镇中心完小工作12年间,为减轻学校负担,节假日义务守校、不计报酬加班加点折算成标准工作日2500多个,老师们多次在会上提出要给他守校、加班补助,都被他谢绝了;不花学校一分钱加班费,他组织部分老师经过三年的努力,将一部近万字的《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教育史》撰写出来,流传后世。
他淡泊名利。1989年,联校许多老师推选他为“湖南省劳动模范”候选人,可他谢绝不参加竞选,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1995年,瘫痪在床的他坚决拒绝《人民日报》记者对他的专访,人民称他为“碓码校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不忘党恩,他叮嘱家人替他交党费。当地百姓称他为“焦裕禄式的共产党员”。
最美师魂,在当地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1993年7月27日下午三点多,他带领几名老师在调查师生受灾情况的路上,由于劳累过度,一头栽倒在石阶上负伤住院;1996年6月1日儿童节下午5时许,他逝世时,因担心有学生失学死不瞑目,家庭欠债2万多元,乡亲们含泪把两件破烂的运动衫作为寿衣穿在他的遗体上;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地冒雨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他开追悼会,为他送葬。为报党恩,他一生默默兑现着“要让所有读不起书的穷人子弟都能读书”的初心誓言。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最美师魂覃东荣在当地群众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地41名党员、群众代表曾联名按手印为他请功;每年清明节,成百上千的人们自发地为他扫墓祭奠。他的红烛精神永不磨灭,他不仅是教师的榜样,也是党员干部的楷模,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无名英雄。
拐杖校长覃东荣的红烛精神正是目前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反腐倡廉、师德师风建设的鲜活教材。湖南省住建厅机关党委30多名党员干部、湖南第一师范教育学院十几名师生等来到张家界市七家坪村覃东荣同志故居,分别开展党日主题活动、探寻教育榜样,学习覃东荣同志的红烛精神。
令人欣慰的是,记叙拐杖校长覃东荣献身贫困山区教育的长篇报告文学《红烛》,2021年6月光明日报出版社作为建党100百年献礼图书出版后,今年8月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12月15日成功举行了微电影《东荣校长》首映新闻发布会;《红烛》已通过中国作协版权开发审核,欲将改编成话剧、影视剧。